無意中在社交平台讀到一段這樣的表白:「抱歉我不是一個政治或社會的活躍分子。幻想破滅之後,我現在已變得比較腳踏實地。我想上帝是邀請我為那些受傷的和悲痛的人帶來一點醫治。盼望上帝幫助。」
為自己的「政治或社會活躍」不足而感到歉疚,令我驚覺特別是自從「雨傘運動」以來,教會內有好一部分信徒突然感到茫然不知所從:部分年輕有學識的信徒敏感到政制的改革並沒有依循《基本法》所訂立的方向;經濟、民生之不彰,又令人詬病政府施政的方針。對信仰特別認真的信徒,不能相信這一切可以跟信仰毫無關連。另一邊廂,欠缺社會政治觸覺的信徒,因為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往往被標籤為「堅離地」,意思是他們的信仰漂浮於半空,完全跟現實生活脫節。
但倘若這種生活態度有甚麼問題,那大概不是他們的問題。因為一直以來,教會都是着重人的內心生命,意思是一旦人處理好自己的內心,外面的問題也就可以按個別情況處理和解決。(箴四23)畢竟信徒來自不同階層、行業,就算是同一個問題,也可以有不同層次和向度的解讀和意義,因此不可能為每個問題找到一個適合所有人的周全答案。
一方面信仰不可能跟現實生活無關,另一方面又難以在信仰與具體日常事務之間扯上直接關係,這大概就是信徒面臨的兩難。在是次的拉扯角力中,因着嚴峻而埋身的政治形勢,使強調現世意義的信徒處於明顯的優勢,對不同傾向的信徒構成一定的衝擊。
觀乎文首的表白,很明顯不是每個信徒在動盪的局勢中都擔當同樣的角色。令人遺憾的是,起碼在姿態上不屬於「政治或社會活躍」的某個陣營,往往會受到不必要的揶揄甚至攻擊。問題是當信徒將信仰過分等同於某種政治立場,一旦那政治立場走不下去,他們的信仰往往也就隨之而陷入危機了。
面對彼拉多的審問,耶穌的回答是:「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在世而不屬世」的平衡點在哪裏?這是世代以來基督徒始終擺脫不了的掙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