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宗教


2749 期(2017 年 4 月 30 日)
◎ 信仰通識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最近上映的兩齣電影,在教會的圈子中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果你有用社交媒體,那簡直就到了「洗版」的地步。我說的當然就是《沈默》與《一念無明》。

  電影的具體橋段往往是虛構或者經過處理,以達至某些戲劇效果。但電影之所以能夠牽動人心,卻是因為它們取材於現實世界,並往往更深層地反映或指向某些現象,凸顯某些人們未必為意或者已經習以為常的成見和問題。

  我在上次略略比較過日本東寶版本和美國史高西斯版本的《沈默》。記憶中,二十多年前我已經看過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的譯本;當時還驚訝香港教會的胸襟,容許這樣一本具爭議的宗教小說出現。印象中這書在當時卻完全引不起任何討論。回頭看來,大概當時還沒有這個氣候罷。

  《沈默》所探討的,當然不止於基督教穿洋服抑或穿和服的問題。基督的十字架,到底是寧死不屈地堅持信仰,抑或為了挽救無辜人的性命,甚至願意放棄信仰,就是將代表宗教的聖像踐踏於腳下?基督當日忍受的是怎樣的屈辱,甚至連天父亦掩面不看,以致祂大聲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詩二十二1;太二十七46)這些問題,明顯對於追隨基督有莫大的含意。

  至於《一念無明》,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教堂見證的一幕。阿東坐在那裏,伴隨着會眾此起彼落的「阿們」,聽着未婚妻激動地將他們的過去毫無保留地抖了出來。與其說是見證,不如說是心理分析所謂的「精神宣洩」(catharsis)。我不禁想,如果更正教會能夠保存「告解」這個屬靈傳統,或許就能夠避免這種公開赤裸表白帶來的心靈創傷。

  從一個局內人的角度,信徒往往會覺得這類描述不夠公允,甚至有醜化教會之嫌。但有時透過一個局外點去看同一件事,卻確實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我們用錄音機聽自己的演講,或者透過錄影去評估自己的表現那樣,感覺總是怪怪的有點不真實。

  當然,所謂「客觀」其實也只是一種觀點,帶着一切的偏見和限制。但作為一個參考,亦有一定的價值。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