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助實踐人生意義
第 2749 期(2017 年 4 月 30 日)
◎ 要聞
由恩光書院主辦「教育與人:在未來的世代重建整全生命」專題研討日已於四月二十二日在該校舉行,全人生命教育學會創會會長梁錦波博士在下午講座主講「從生命教育看人的未來培育」,強調生命教育應關注學生在「身心社靈」的發展。
他指出,生命教育是對全人生命的關注,包括物質(身)、心性(心)、人際(社)、超越(靈)等。近年世界的教育模式漸漸改變,學校的角色和任務開始變成學習平台(learning hub),「希望學生除了學懂知識和技能外,更能培養素養和態度,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的。」
接着他從身心社靈幾方面,指出未來培育的重點。在「身」方面,他認為重點是培育學生儉樸的態度,以及重視環境永續。他早前曾到日本考察小學,發現他們的公民教育由小學開始,「他們教育的重點在於為甚麼做、如何做,以及怎樣做得更好,這些問題可以應用到不同領域,成為他們的生活模式。這些教育亦可以釋放學生的潛在能力。」
在「心」方面,他認為近期學童自殺的問題嚴重,抗逆力的培育實在刻不容緩。「教育局組成了學生防止自殺委員會,認為老師應該及早注意到學生的情緒問題,做守門人,可是有老師告訴我,正因為現在學生的生活有很多難題,若真要坐下來聊天,恐怕每個學生都是不同個案。」雖然教育局的建議不切實際,他認為幫助學生提升抗逆力仍有其用處,「因為社會愈進步,人們的無助感愈大」,故世衞提出抗逆力的概念仍有助預防學童自殺。另外,好的羣體生活也可以是令學生感到自己重要的因素。
至於「社」方面,他認為世界性公民教育非常重要,尤其是近年自然災害頻繁、右翼膨脹、戰爭等等,有需要鼓勵學生從社區的社民活動為起點關心社會,校政民主化、公平公正公開的學生組織選舉亦有助他們認識民主制度,了解民主的好處及限制。而「靈」方面,他坦言教育局在二零一四年才提出生涯規畫實在太遲,內容只重視就業安排也是相當落後,正如梁湘明所言,生存只是生涯規畫的基本,更重要是自尊、自我實現以及人生意義和目的。
他認為,生命教育的成功關鍵在於生命老師,「最重要不是指引、教科書,而是人心,老師對生死、終極關懷等的洞察與體悟,加上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方能幫助人活得更加像人。」
恩光書院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吳梓明博士則主講「從宗教教育和心靈教育看人的未來培育」,他指香港的宗教教育從六十年代以聖經為中心,漸漸發展至以生活和心靈為中心,更多關顧學生的整全生命。「基督教教育就是透過上帝在基督耶穌裏的大能大力改變人生命的教育」,因此要重建整全的生命就要接受生命的改造,「包括放下成見、願意聆聽、學習溝通、承認人的限制和不完全」,並且必須尋求上帝的幫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