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難自殺者於事無補
 幫助同行活出新生命


2749 期(2017 年 4 月 3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學生自殺事件頻生,近兩年間已有逾六十名學生自殺,背後成因複雜,但相信不乏來自學業壓力,因此對防止自殺而言,教育制度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已於四月六日舉辦「自殺還是他殺?」研討會,從教育制度、神學和社區連結方面,反思教育政策的核心問題,探討可行方案。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張銳輝指,兒童及青少年處於求學階段,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故政府提出在校預防自殺的三層支援模式,分別是教師透過教學輔導活動,及早識別有情緒需要的學生(第一層)、將有危機的學生轉介學校輔導人員(第二層)、由專業人員深入評估及支援出現自殺先兆的學生(第三層)。

 

  學校系統落後難防自殺

  然而,他認為三層支援都各有弊病,或令有需要的學生無法得到及時的支援。第一層支援倚賴教師的觀察,但隨着時代轉變,教師職務膨脹,教學及輔導工作只佔整體四成。「以往老師很多時間可跟同學聊天,甚至放學後一起打球,但現在卻太多非教學工作要做。」這些工作包括自評外評、TSA、學校推廣、校本評核和網站管理等,結果教師要處理大量行政工作,學生輔導和教學被迫放在次要的位置。他補充,明白工作會隨世代演進而改變,但關鍵是世界改變的同時,學校系統竟停留在八十年代,結果犧牲了學生和教學質素。

  他以教師班級比例解釋,小學、初中及高中的班師比例至少七年從未檢討,至於現時高中班師比例,更比過去中六、七舊制情況更差。此外,教師每週授課節數平均二十六節,為兩岸四地華人社會之冠,令教師身心俱疲,更無暇處理學生問題。至於教師團隊方面,中學教師編制嚴重萎縮,教育局只提供現金津貼紓緩學校人手短缺問題,學校因而聘請合約形式教師,導致教師團隊不穩定,遑論與學生建立持久關係。

  第二層支援倚賴學校輔導員,但張銳輝直言中學「一校一社工」已不合時宜,過往十六年從未檢討,現時每位駐校社工平均負責近千學生,每天只能面見三名學生。加上社工通常每週一天需回中心開會,故實際在校時間僅得四日。至於小學方面更無常規駐校社工,輔導服務以投標方式價低者得,逾半輔導員表示會在一至兩學年內離職,可見輔導人手更為不穩。

  最後一層支援則由專業人員負責,但他指校本教育心理學家嚴重不足,只涵蓋全港87%學校,每名心理學家需負責六至十所學校,即平均每兩星期才有一天到校。「如果輔導員有這麼重的負擔,那情況就似去公立醫院預約非緊急手術,可能三年後才輪候到你。」

 

  以體諒態度看待自殺者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指,得悉有牧師拒絕為自殺者舉行安息禮拜,原因在於基督教不認同自殺,因為生命是神聖的,故不接受任何以暴力傷害身體的行為。惟他表示,從信仰看到生命是可被聖化,即生命是可活出潛能,讓人享受活着的情況,正如基督降世為人帶來豐盛生命。「所以自殺最可惜的是,他無辦法活出充實快樂的生命,而非審判他或追究責任,更是思考如何協助人活出豐盛生命。」他補充,基督教信仰講求愛,除了提昇人的生命外,更要懂得體諒選擇自殺的人,縱然不認同自殺行為,但也可明白自殺者面對的艱辛。

  談及如何幫助人活出生命的多元性,他指今天社會講求生活技能,但不單指生財工具,又是要協助青年學懂應對困難的技巧,如評估問題、情感處理和解決方法等。至於生命教育也是重要一環,但他認為,現時生命教育常與生涯規畫扯上關係,加上校內又對死亡話題禁忌,故難以發揮教育作用。他以紋身為例,學校擔心助長風氣而避免討論紋身話題,但事實上不少學生已暗中紋身,故他認為校方應幫助學生思考和分析紋身利弊,而非全然噤聲,死亡話題亦是一樣。「生命教育的重點應是從被主體回復主體性,即人生有很多事被人安排,生命教育就是要學生重拾主體性,問自己是誰。」最後,校園仍要成為一個彼此支援的羣體,教師不應只集中在能力高的學生身上,更要多留意能力較低的學生。

 

  與友同行協助宣泄情緒

  能夠預防自殺固然理想,若悲劇真的發生又可如何處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遺體防腐師伍桂麟表示,醫學院去年有女學生自殺,加上傳媒鋪天蓋地報道和渲染,其他同學的心情由哀傷變成憤怒,開始指責他人。惟逝者已矣,如何幫助同學轉換心情,真心悼念該名女生將成關鍵。於是他發起「小白花行動」,籲師生向她送上小白花作陪葬品,並撰寫心意卡,「每個同學寫完後,都會看到其他人寫給她的字句,知道不少人跟自己一樣面對同學離世的壓力,證明身邊有人同行。」後來「小白花行動」演變成訴說心聲的平台,同學寫下自己的不快情緒,將紙條釘在水松板上,任何人都可以回應,慢慢形成溫暖關愛的氣氛。「有時人真的有情緒需要,但未會有自殺念頭,可以在積存到自殺一步前紓解,方法不一定要專業,只要肯主動關懷有需要的人,持續聆聽,與他同行就可。」他強調朋友傾談過程中,輔導手段不是最重要,而是要令他有宣泄途徑,能夠將情緒展現出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