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中的教會


2718 期(2016 年 9 月 25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從上次的討論看來,教會的制度化顯然並非上帝的聖諭,而是由於種種具體需要和現實考慮使然。不過,這些因素並不影響教會存在的本質和初衷,因為除非我們都已經離世與主同在,否則教會除了是「基督的身體」,也必然是個十足的人間組織。

  因此,從一個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教會的制度化就變得可以理解。首先,宗教組織有保存和傳遞的職能。它必須將原初宗教經驗的核心信息,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而要做到這一點,他們就要在某程度上將那經驗「馴化」,以確保它進入日常生活的同時,不會帶來太難堪的衝擊。

  就以我們熟悉的「登山寶訓」為例。我們將那段講論綜合為方便傳遞的「八福」;世代以來,無數人在其中得到啟發和靈感。但倘若有人以之為必須具體落實的行為守則,將原本理想的憧憬強行兌換為現實,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光景?有些人可能會想起共產主義。只是信徒的確慣於接受具體的權威指令,教會也只好將信息馴化到一個不會太過強人所難的地步,譬如將信徒劃分屬靈的等級,讓各人按自己的修行行事。

  這樣,一些比較激進的反對者甚至信徒,就順勢將教會與基督信仰對立起來,對教會制度加以鞭撻,甚至予以否定。祈克果在十九世紀曾經大力抨擊當時的「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也就是丹麥路德宗教會的偽善和形式主義。雖然時移世易,這些言論確實警示着教會取代基督成為信仰對象的潛在危機。

  作為基督信仰的載體,以及基督在世上的具體臨在,我們確實不必將兩者太過兩極化。就如一些人認為「港獨」言論並不是真的主張香港應該「獨立」,而只是表達對建制的不滿,以及失望於「一國兩制」的落實;祈克果的激烈言論,亦同樣可以被視為對信仰形式化的反撲。畢竟教會確實不應淪為有閒者消磨時間的屬靈俱樂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