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一位少年非常俊美,每天在湖邊看自己的倒影,為自己的美貌迷醉。一天,他太沈醉在倒影裏,一個不小心,栽進湖裏溺死了。後來,一朵水仙花(narcissus)就在他溺死的地點長了出來,此後人們都稱這少年為「水仙少年」。
森林裏的眾女神聚集一起,議論紛紛。當中有的說:那水仙少年溺斃的湖泊本來是清澈見底的,現在竟變了鹽湖,混濁不堪。
她們都去找湖泊問個究竟。
湖泊回答說:「我為水仙少年而哭。我的淚水令湖水變鹹了。」
其中一位女神回答:「這也難怪,你天天都有機會親眼近距離目睹那水仙少年的風采,他死去了,你當然會很難釋懷。」
湖泊好奇的問:「那水仙少年很美嗎?」
另一位女神驚訝地問:「不是吧!你每天都有機會看他,怎會不知道他有多美?」
湖泊嘆息說:「我為失去水仙少年而哭,但我從來沒有看清楚他的面容。因為每次他跪在岸邊時,我可以從他的眼瞳深處的倒影,瞥見我自己有多美。」
我們或多或少都要借用別人的肯定眼神來汲取養分,只是有些人這方面的需求特別強烈,西方人叫他們作「水仙花性格」,在精神分析裏的就稱為「自戀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有人說這是個自戀的世代,每天臉書(Facebook)上有許多人花很長時間要把自己的一些生活照片放上臉書,為要製造一個讀者眼中的美好形象,搏得一個「讚」(like)。
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D.W.Winnicott, 1896-1971)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小孩自懷抱他的母親眼裏看到甚麼?」一個比較幸福的答案是:看到自己(真正的自己)。就是說,這位母親看到這個無助的小生命有他的寶貴和獨特性,願意培育他長大,走一條屬於他自己的路。但這麼幸福的結果要有一個條件:這母親不會把自己的期望、恐懼和計畫投射到小孩身上,期望有朝一日他會報答她。
現實的情況有時並不如此美妙。多少小孩淪為滿足父母的工具,長大後忽然有一天感覺到內心藏着一份強烈的「被看見」的需要,不住要由別人的眼光裏反照自己,找到自己和所需的肯定。
我想起心理治療中的個案,治療師往往是用多少個鐘頭注視這個個案,補足他多年「不被看見」的匱乏。不過,當我們從人的角度做了許多專注和聆聽,我們還要關注的是:這位個案有沒有機會停下來,靜靜的觀察和覺察那位無所不在、暗中察看的慈愛上主,從老早到如今都一直看守着他呢?有沒有讓這份發現和察覺存在心裏,反覆咀嚼?當夜深人靜時,周遭沒有人可以支援時,可以用天父這份察看來擁抱內裏那個孤單、匱乏的自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