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意識不應對立排外
 關注內地共建愛的世界


2678 期(2015 年 12 月 2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本土意識於近年興起,基督教教會同樣引起關注,教牧同工需重新思考內地福音事工的策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已於十二月十一日,假循道衞理聯合教會香港堂舉辦「無謂本土?無畏本土?歷史重構與神學解構」講座,分別由該院院長邢福增教授和副院長關瑞文教授,主講「基督教的前生與今生」及「從創世記第一章再思繁榮安定」。

  邢福增:重新檢視中國事工的定位

  邢福增教授表示,整個香港基督教歷史一直與中國內地關係密切,由一九四九年前香港是華南傳教區的分支,其後政局改變,香港則成了服侍難民的基地,信徒於內地尋找福音契機,以禱告守望內地教會。九七回歸後,中國經濟實力逐漸雄厚,香港逐漸被邊緣化,而中國基督教更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崛起。「香港作為資源分享者的說法備受挑戰,港人還要面對中港融合帶來的矛盾,近十年慢慢形成各類型的本土意識。」惟他認為,中港關係多年來十分微妙,本土派不可能完全與中國割裂,因為中國是港人不能抗拒面對的因素。

  提及處理中港關係上的心態,他指本土意識不應具有排他性,而是要面對和承認中國內地因素,利用香港的多元性發聲,在各方面維護核心價值及一國兩制。至於基督教方面,邢福增教授強調須重新檢視對內地事工的理解,不要只看重機遇,更要看基督教在內地面對的困境、掙扎和考驗,同時評估香港教會對中國教會的貢獻,例如慈惠工作及社區貢獻等。對於中國內地的「事工」與「福音」的禾場,邢福增教授提出另一種對中港基督教發展的想像,他指掌握中國內地福音機遇的說法已不合時宜,最重要是香港要承認中國的因素,成為中國的本土公民社會,關注內地脆弱的公民社會,與被壓迫的羣體同行。

  關瑞文:勿將秩序神聖化

  關瑞文教授則以神學角度反思繁榮安定的本意。他表示自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一直積極推動「繁榮安定是社會基石」的訊息,後來香港經濟起飛,這論述更深深潛藏在港人的基因裏,認為這是香港引以為榮的特色。他提到《創世記》中,人們一直認為上帝創世的目標是從亂到序,例如從淵面黑暗的混亂世界朝向光明和秩序,因此便傾向覺得秩序是不能損害之事,甚至將其神聖化。然而,這說法近十年卻受到挑戰,有言上帝創世的最終心意不是秩序,而是建立愛和互相分享的世界。

  本土運動常被人冠以粗暴非和平的形容詞,關瑞文教授認為面對本土意識,秩序很多時成了身分政治概念,更因其神聖地位,逐漸變成一種意識形態去影響人們的判斷原則,卻忽略了背後的結構性罪惡。「我並非為激進本土主義說話,而是希望信徒從信仰本質出發,不要固執地依附在某一種意識形態上,甚至與其永恆結連。」他補充,香港人以本土利益優先是可以理解的,但提醒若心態成了對立排外的香港民族主義,這就違反了上帝建立世界的目標──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