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仔飯」


2672 期(2015 年 11 月 8 日)
◎ 教關愛心行動 ◎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現今父母不惜大花金錢栽培子女,然而貧富兒童大不同,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進行了一項暑期活動調查,發現逾半基層學童在暑假完全沒有參與課外活動,僅約一成的基層家庭會為孩子自行安排參與課外活動。不少基層孩子只能留在家或自己的社區,甚至揚言:「寧願早點放完暑假上學去,在暑假已悶到發瘋!」究竟基層家庭的經濟存在怎樣的困難呢?對學童的發展有甚麽影響?今期的前線扶貧事工術語將簡介「煲仔飯」這個詞彙。

  「煲仔飯」,泛指新來港人士拿子女的綜援金來供自己或家庭之用。但事實卻是一些單親的新來港人士(一般為媽媽)因要獨個兒照顧年幼子女而不能外出工作賺錢,但又因未居港滿七年而無法申請綜援,最後不得已將本屬子女的微薄綜援金變成家庭開支之用。

  我曾接觸過一個「煲仔飯」的家庭,十一歲的張同學來自一個單親家庭,母親為內地人,持雙程證的家庭主婦。由於本身並未符合申請公屋的資格,加上輪候公屋時間過長,所以與大部分典型的新來港人士及中港家庭一樣,她們居住在環境惡劣的板間房或劏房,甚至寄居親戚家裏。張媽媽回內地續證時,張同學便需暫委託親戚代為照顧。為了減低生活成本及壓力,開始放暑假的時候,她們便回內地生活。張媽媽沒有香港認可的學歷及技能,加上要照顧年幼的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可以工作自食其力,因此被迫拿取子女的綜援金來應付家庭開支。由此,我們理解到為何一般基層兒童往往沒有發展潛能的機會。

  透過「兒童發展基金」的三年成長嚮導計畫,張同學在社工的協助下,建立儲蓄習慣,再加上社會熱心公益人士的捐助及政府的資助下,可以有機會發展其個人興趣,擴闊眼界;參與計畫的兒童更會獲配一名義務友師,關顧其個人成長,加強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從而鍛鍊其自信心及社交技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