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聖經說「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祂的身體」,就是要叫我們知道:教會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會的任務就是要延續基督在世的使命—遵行天父的旨意,作成祂的工。
聖經既說:「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裏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太九35)所以教會就當藉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教導(在會堂裏教訓人)和服務(醫治各樣的病症),去延續基督的使命。
耶穌雖曾說過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祂卻曾兩度叫數以千計的人吃餅得飽。可見祂雖不以神蹟和物質去吸引人,但祂卻樂意滿足人肉身的需要。祂也曾對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太五13-16)因此,地區教會(堂會)要關懷社區、服事鄰舍是責無旁貸的事。
可惜,有時候堂會非常內向,甚至淪為「教友俱樂部」,只顧堂會以內的事,不顧堂會以外的事。因此,我們確實要彼此互勉,並且同心協力,讓每一所堂會都能成為關懷社區的教會。
培育關社意識
關懷社區的第一步,亦是首要的一步,就是多方面加強關社意識的培育。先要制定一個涉及關社的堂會使命宣言,透過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加以強調。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是在主日崇拜結束時,能以「差遣」作結,差派信徒服事鄰舍、關懷社區。
按需要定使命
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的特點和需要,不同的堂會也有不同的恩賜和資源,所以我們要按堂會的情況,進一步為自己的堂會制定具體的關社行動。
這些行動可以是興辦學校,不論是大、中、小學及幼稚園,抑或是功課輔導及多元智能教育。也可以是提供社會服務,諸如耆年宿舍、老人中心、青少年中心、弱能人士庇護工場及綜合服務單位等。
除了這些固定的服務以外,堂會可以個別或連同區內各教會,不時關懷社區的需要,尤其是突發的。其實本港各區教會都有教牧同工團契、地區協會或聯會的組織,透過這等匯聚的力量去關懷社區,不僅更有效力,並且更具合一的見證。為社區禱告,探訪遭逢不幸的區內家庭,趁着節期派發禮包,關懷區內弱勢社羣,為公義發聲,在在皆是堂會應做的事。在災難如「非典型肺炎」爆發的日子,堂會就更當如此。
建立關懷社區
若是能行,地區教會還可以結合地區的資源和力量,尤其是基督徒區議員或教會機構,選定一個合適的範圍(例如是某個公共屋邨或私人屋苑),培養人人樂於關懷和接受關懷的風氣,建立一個互助相顧的社區。
李鴻標 (南亞路德會靈恩堂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