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貧富懸殊問題未有放緩,教會關懷貧窮網絡過去主力推動本地華人教會參與扶貧工作,為使更多英語教會一同參與,於十月二十九日舉行「10.10.10. 扶貧研討會」英語聚會,推動一眾英語及華人教會合作,合一關懷基層人士,轉化香港。
教關副主席、扶貧委員會小組副主席蔡元雲醫生強調教會只有一個,在扶貧工作上英語及華人教會沒有分彼此。他直言,香港社會近年出現撕裂,家庭破碎,貧富懸殊愈趨嚴重,獨居長者驟增等現象,教會應在社區中作和平大使,透過服侍貧窮人轉化社區,「基督徒在地上代表上帝去行善作見證,教會需要合而為一,因為分裂只會令我們失去幫助人的力量。」
蔡醫生鼓勵教會活出召命,連繫區內教會、基督教機構和學校的力量去服侍貧窮人。他續提到教關推行食物銀行、配對基金及成長嚮導計畫,令不少獨居老人及單親家庭受惠。他明言,孤獨是另一種貧窮,因此扶貧非單是物質的支援,更是心靈的關顧。過去教關已接觸超過三萬人,未來希望進一步推動英語教會信徒擔任義工,關懷本地不諳中文的非華裔人士。蔡醫生分享突破機構近年在錦田開展的服侍,他們動員區內少數族裔一同搭建流動圖書館等,幫助他們建立自我價值,可成為英語教會的參照。
政府新聞處處長、前社會福利署署長聶德權先生以「貧窮線」展現香港現況,他指政府關注到住屋開支、在職貧窮等問題,但仍有貧窮長者等問題,貧窮線未能反映,加上未來人口老化問題,預料會帶來更大的衝擊。他提出個人建議,鼓勵小型機構一同合作,為社會製造更大的改變,而在模式上也要改變,引進更多如食物銀行、光房計畫等創新性的嘗試。他認為有意參與扶貧的人,可以與有豐富扶貧經驗的機構成為伙伴,透過專業技能幫助有需要人士,成為他們的嚮導同行。
Hope of the City board member、IECC Pastor Sherman Chau在會上分享其計畫在深水埗、石峽尾的扶貧工作。該區有不少單親家庭,義工們特意進行家訪,為他們殺蟲清潔,又邀請無人照顧的兒童及青少年參與教會小組。他認為家訪必須要定期且持續去做,是彼此分享生命,建立關係的渠道,從而在鄰舍間轉化,他冀望英語及華人教會能成為「一間教會」,同心轉化香港社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