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尼采哭泣》


2663 期(2015 年 9 月 6 日)
◎ 經典看人生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四十歲,粉碎了我以為一切於我皆可能的想法。我突然間明白到生命最明顯不過的事實:那就是時間是不可逆轉的,而我的生命正在衰減。當然,我以前也知道,但在四十歲知道卻是一種特殊的知道。⋯⋯」

  「⋯⋯他的哲學是關於生命和為了生命的。最好的真理,他常常說,是血淋淋的真理,從一個人的生活經驗中扯出來的。」

  歐文亞隆,《當尼采哭泣》

  除了《當尼采哭泣》,歐文亞隆還寫了《叔本華的治療》和《史賓諾沙的問題》幾本相當引人入勝的哲理小說。有點像金庸,亞隆在這幾部哲理小說中,將幾位重要的哲學人物和相關的歷史背景融入他的故事。而作為一位心理治療師,他更巧妙地將當時新興的心理治療與同期的哲學思潮共冶一爐,擦出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火花。

  哲學與心理學本來就非常接近。不少精神或心理上的困惑,很多時都跟生命中一些重要的問題息息相關,譬如價值判斷、生活意義、對宇宙人生的認識等。只不過哲學作為一門專門學科,逐漸脫離現實生活;正如作者透過小說角色指出:「他一向瞧不起像康德與黑格爾那類哲學家,他說,他們是用學術的尖筆去寫給學術圈子看。」

  譬如我們可以用「時間之箭」之類的概念去描繪時間的不可逆轉。「但在四十歲知道,卻是一種特殊的知道」,因為那涉及切膚之痛:我們在經驗上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正在不可逆轉地衰減中!

  其實所謂「存在哲學」,並不是指涉一套哲學的系統,而是一種思考哲學的態度。從這個角度看,你甚至可以說蘇格拉底也是一位「存在主義者」,因為他的哲學是「關乎生命也是為了生命」的:生命的價值在於人們對生活的反思。明乎此,一個人當然也可以從康德、黑格爾的「專業哲學」中思考相關的存在意義。

  「最好的真理,是從一個人的生活扯出來,血淋淋的真理」。同理,有生命力的信仰,亦必然是經過現實生活考驗,落實於人間、有血有肉的信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