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喪禮禮儀


2659 期(2015 年 8 月 9 日)
◎ 教會觸覺 ◎ 林振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基督教未有之先,喪葬禮儀已在人類歷史中出現,而基督教絕非在真空的環境裏孕育出來,免不了受到當時猶太和羅馬文化的影響,特別喪禮中的某些儀節(rituals/ceremonials),都會被採納過來(adoption),然後加以變化,以適切本身的需要(adaptation),並套上基督教的神學,成為教會傳承下來的喪禮禮儀。

  新約聖經中也有若干經文,把早期教會年代有關死亡和喪葬的情況記錄下來,其中便有使徒保羅論到死亡的事。他這樣寫着:「至於已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既然我們信耶穌死了,復活了,那些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帖撒羅尼迦前書四13-14) 信中提到「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並不是指某些小信的基督徒,而是指當時的異教徒,他們普遍對死亡存着一份恐懼。當時羅馬人的喪禮中有兩個儀節正好反映出這一點:其一是有「哭喪隊伍」走在喪禮的行列中,他們身穿黑色喪服,邊行邊哭,表達對亡者的哀傷;另外是在安葬的墓園內舉行喪葬餐宴(funeral meals),這有點像中國人在喪禮後吃一頓「解穢酒」,只是中國人視喪禮為污髒的事,為免出席者遭遇災禍,所以辦完喪事後,需要替他們「解穢」。羅馬人則認為死去的人仍需餧養,或是為了讓亡者的孤寂得到舒緩,所以就來一次生人死人共晉餐筵。可是在保羅眼中,這些儀節只能表達出人對死亡的恐懼,和從恐懼而生的無望,與生命的主──復活的基督──所表達的信仰恰恰相反;基督死而復生就是「逾越」(paschal)的真實表達,是信主的人有着永生盼望的實據,因此死亡不能成為一種威脅,而是信徒通過死亡而進入逾越的奧蹟裏,與基督一起復活。

  正因為基督教信仰不畏懼死亡,相信基督的復活對人所帶來的盼望,因此早期教會雖然仍有採用當時異教徒的喪禮禮儀,但在採納的過程中都作出某些改動,以適切地表達基督教的逾越思想。其中一個例子是反對出殯行列中加入哭喪隊伍,取而代之是唱頌詩篇和聖詩,而且喪服顏色,以白取代黑,表達信徒對復生的盼望。這不是說教會要去否定因死亡而來的悲傷,而是針對當時異教徒在喪禮中刻意發出一種人為演練出來,非出自真誠的哀痛,和因此而製造出來一種對失去盼望的恐懼,猶如保羅對「那些沒有指望的人」所作出的批評。這提供了一個神學基礎,讓後來教會在基督教的喪禮中加進了幾個特別的儀節,除注重詩篇和聖詩的唱頌外,還有「祈禱」,把亡者的身體和靈魂交託給上帝(Commendation)。這是整個教會為亡者的禱告,就是在世的和在天家裏的整個信徒羣體,以心以靈,以信以愛,為每位離世的信徒向主禱告,深信他們的靈魂必升上天上與基督同在,同享天國的福樂。(〈交託禱文〉可參看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編纂的《殯禮儀節》第14-15頁。)

  林振偉(香港聖公會明華神學院副院長及禮儀學講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