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死談生安息禮


2659 期(2015 年 8 月 9 日)
◎ 教會觸覺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教會牧養不單是一組技術,也是一門藝術。關顧服事不宜流於機械運作程式;傳統累積下來的經驗,固然提供了寶貴兼可行的基本原則,實事處理卻總帶着主事牧者的見識和品性。關於「安息禮拜中的慰勉」,有幾項課題值得同道再思。

  首先要清晰明辨,「安息禮拜」是「禮拜」,亦即是一項「敬拜聚會」。安息禮拜不是社會上的一般喪禮,也不是一般的「追思會」。喪禮及追思會都是以逝去者為中心的;安息禮拜既然屬於敬拜聚會,就要以上主為中心。整體安息禮拜的氣息以至慰勉信息,宜透過上主的恩愛與威榮來思念逝者;又透過逝者的信仰人生來見證上主。

  逝者的背景,包括年歲、生平與教會信眾的關係,及死因等,人人大不相同;因此慰勉信息都要「度身訂造」。當有信徒或是相關的人病重時,牧者務需盡快探訪。這除了是職務責任之外,更是牧顧服事應有的心懷;而且病者一旦離世,牧者由輔助辦理後事以至安息禮拜中慰勉,都比較能「有感有情」,毋讓服事流於冷漠「行貨」。

  安息禮拜是在生命的主之前,讓親友思念逝者,跟逝者告別。因此安息禮拜中的慰勉信息,也要顧及這項要素。例如逝者九十歲,不妨解說:逝者生於一九二五年,那時中國仍是軍閥割據社會;一九三五年逝者十歲,是抗日戰爭前夕;一九四五年逝者二十歲,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完結;一九五五年逝者三十歲,國共內戰政局劇變不久;一九六五年逝者四十歲,來到仍屬難民城市的香港;……。這就能引導親友進入逝者的有血有肉人生;各人不單是出席一個集會,更是有情有感的送別逝者。

  安息禮拜的整體安排以至慰勉信息,宜因逝者的親友而調整。出席聚會者必需要明白禮序和用意,才可以在聚會中投入,以至聚會對出席者才有意義。常見的情況:逝者的親友多未信主,也從未踏足教會聚會,可是教會卻只顧辦理「自說自話」的安息禮拜;於是這大批親友全場面對不懂的詩歌,全場面對陌生的教內術語,全場不斷地不明不白的「又企又坐」,……;然後帶着無法平息的心緒完結教會的安息禮拜。

  安息禮拜是讓逝者及親友對生命之主獻以謝意。我們宜再思,更新,優化。

   區伯平(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義務牧顧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