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馬佐夫兄弟們》


2655 期(2015 年 7 月 12 日)
◎ 經典看人生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要忠於事實。很久以前我就已經立定心意不去理解。倘若我嘗試去理解任何事情,我就難以忠於事實,而我已經決定我要忠於事實。』…那個受盡折磨的孩子在那發臭的茅厠,流着未經償贖的眼淚,用它細小的拳頭捶着自己的胸膛,祈禱『親愛的、慈悲的上帝』,那是不值得的!不值得,因為那些眼淚並未得到償贖⋯⋯我不要和諧。出於對人性的愛,我不要。我寧可忍受無法擺平的苦難。我寧可默默忍受着不公的苦難和滿腔的憤怒,就算我是錯的。」 杜斯托也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們》

  因着《卡拉馬佐夫兄弟們》廣泛涉及對生命、道德、宗教、人性的深刻反省,無論你選哪一段來討論,都肯定是片面的。但反過來說,假設個別細胞、組織總是帶着整體的基因,那麼從一些個別的論述,亦可稍為窺探其宏大的規模。

  「倘若我嘗試去理解任何事情,我就難以忠於事實」。但嘗試去理解 一件事情,怎會就是對事實不忠呢?以所有的理解為對事實不忠,那不是太過武斷嗎?

  想深一層,當一個人嘗試去「理解」一件事情,他其實是將那件事情套入一個已知的認知或信念框架,從而推斷出它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只是當一個人這樣做,他其實已經先決地勉強事實符合自己的對事物的理解方式。不管是否真正做到,歐陸哲學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正是企圖擺脫外在框架的羈絆,盼望能夠如實呈現事實的本相。

  回到具體的生命處境。面對那蹲在發臭的茅廁呼求上帝的小孩,杜斯妥也夫斯基拒絕派發廉價的安慰。他拒絕去「理解」為甚麼這樣的事會發生在無辜的小孩身上。是他父母的錯嗎?是社會的麻木嗎?還是他年紀太小,不懂苦苦哀求上帝施恩憐憫?這樣的「理解」,是蒼白和貧瘠的。他寧可忍受蠻橫的剝奪、發出不屈的怒吼,也不願以人性的尊嚴去換取心靈的安寧。

  縱然他可能是錯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