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孩子初次發現成人的實況—當他的小腦袋初次醒悟到成人並非時常擁有超凡的智能,他們的判斷並非時常明智、思想時常正確、判斷時常公允—他的世界就落入恐慌的絕望中。神明在瞬間陷墮,安全感煙消雲散。而對於神明的陷墮,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們並不是稍稍失足;他們是撞得稀巴爛或深陷泥沼之中。要重新建立他們是一件繁重費勁的工作;他們難以回復昔日的光輝。而孩子的世界,亦難復當初的完整。那是一種充滿痛苦的成長。」 約翰史坦貝克,《伊甸之東》
這是《憤怒的葡萄》的作者,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寫於一九五二年的長篇小說。用他自己的說話:「我所寫過的一切,在某種意義來說,都是這部小說的練習。」這部小說的靈感來自舊約聖經創世記第四章關於該隱與亞伯的故事。而《伊甸之東》的書名,就出自第十六節:「於是該隱離開耶和華的面,去住在伊甸東邊挪得之地。」
成長是痛苦的,因為孩子的世界是完美的,而現實世界並不完美。成長,就是真實世界的發現,同時是完美世界的破滅。
但孩子世界的完美,並不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世界很完美。孩子並沒有帶着一套理想的準則來衡量這個世界。他們生於不同的環境,在不同的父母、家族、社羣、文化中學習理解這個世界。因此,孩子世界的完美,是個未經挑戰和考驗的原始世界。而所謂完美的破滅,與其說是對照一個客觀的理想世界而顯露其不足,不如說是現實世界暴露其自身的矛盾。
不少人因着現世的百孔千瘡而否定上帝。但正如一個孩子經過了痛苦的成長、理想的幻滅,方知道在最黑暗醜陋的地方可以綻放出光明和美善、在最艱難的境況中孕育出最美麗和堅毅的心靈、在難以想象的痛苦中磨練出堅忍和同情。
離開了伊甸,世界再也回復不了當初的純真與無辜,卻為生命帶來嶄新的可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