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像耶穌懷終末盼望
 傳講真正和平的福音


2647 期(2015 年 5 月 1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神學院二零一五年公開講座已於四月二十四日舉行,今年以「和平的福音?!」為題,由該院院長禇永華牧師、聖經科講師梁俊豪博士及教務主任張天和牧師,從聖經及牧養角度分析聖經中「和平」一詞的意義,探討信徒如何實踐傳講真正和平的福音。

  香港神學院聖經科講師梁俊豪博士指,「Shalom」一詞的用法與問安相近,意思是「使某人安康」,在舊約一般解作希望社會繁榮安盛、國泰民安、與人和好,是非常物質性的詞,新約則以靈意化解釋為主。「在舊約先知層面,是有真假平安之分。」他續言,先知彌迦和耶利米曾批評假先知和宗教領袖虛報平安,但其實當時社會並沒有真正平安,梁指今日仍有真假平安之分,信徒要有足夠的屬靈經驗,才有能力辨別。他又認為聖經提到義人能得平安,因此公義與平安是有因果關係,同時,Shalom也帶有終末向度。

  虛假合一並非真正和平

  該院院長褚永華牧師指,羅馬書十四章十七節把和平及神的國度放在一起,其中有終末的思維。他不諱言,今日教會對末世說法嗤之以鼻,只看重當下,忽略未來,又傾向將字典的字義直接套入經文,以致釋經不準確。如哥林多前書十四章三十三節提到「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經文談及的非是叫人噤聲,而是神不想在教會敬拜中引起混亂,亦是對信徒相交生活有和諧平安的期望。

  褚牧師說,和平的希臘文「Eirene」在新約是無戰爭的狀態,意即停火,完全超越今日對「和平」字義的理解,聖經中想用於鼓勵信徒:「從現今到將來會有許多困難,但信徒此時必須接納當下是不平安、不和諧的世代,因為人有罪性,但仍然要相信上帝的公義。」他補充,教會今日在不同議題時取態不一,甚至出現很多「unfriend」。他鼓勵信徒面對罪惡體系時要從個人出發為公義發聲,同時在着重上帝公義下,保持尋求合一的心,透過追求信心、和平、愛心等美德,實踐彼此包容。

  張天和牧師則坦言,教會常出現噤聲的「河蟹(和諧)」事件,相信是與聖經和平觀念有關。他質疑教會引進社會一般對和平的理解,導致任憑他人欺壓、苟且偷安的情況,無法得到「真和平」。他又批評教會不認真對待罪惡,常以「哪有人不犯罪」來擺平事件,維持和平。回歸後,中央懷柔統戰的政策亦令部分教會不再發聲,也有顧全國內事工而息事寧人之例。「教會希望有美好見證,且認定不和諧是不好的見證,於是一有問題就壓下去。」

  學像耶穌盼望終極平安

  可是,張認為:「問題多不是出於真理與否,而是態度。」因此他希望基督徒明白,在追求和平的過程中,態度和言語表達是非常重要的,不應因立場不同而妖魔化對方。他並引述《上帝之城》指,上帝之城是和諧有序,地上之城是和諧一致,他反問說:「今日教會發生『河蟹』,究竟教會是活在上帝之城,還是一直以來只是地上之城?」

  張祥志老師在總結表示,耶穌在世的最後一站是有「和平之城」之稱的耶路撒冷,祂看見宗教領袖扭曲了平安,便以潔淨聖殿的行動,將扭曲的假平安轉化成真平安。他認為信徒有責任學像耶穌那樣,傳平安的福音;縱使有攔阻和逼迫,但平安的使命是超越家庭甚至生命的,信徒在最後仍要高舉十字架,「因人的罪性,我們無法在今生帶來真平安,但懷着對終末盼望,在今生做好自己本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