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流行敬拜
 羅炳良談崇拜戰爭


2640 期(2015 年 3 月 2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不少教會都因引入流行敬拜,而令崇拜分成傳統與流行兩個風格,兩陣營彼此控訴對方缺點,「崇拜戰爭」由此而生。第六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於三月十七舉行「崇拜戰爭與教牧神學反省」聖樂講座。前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及音樂系教授羅炳良從教牧神學反思這場崇拜戰爭,以美國教會的反省作為借鑑,由傳統回到聖經檢視,為教會崇拜進行更新,建立有聖經信念的崇拜。

  羅炳良教授對華人教會不認識「崇拜戰爭」感到傷感,因全世界正激烈進行中,即使教牧知道戰爭存在也情願分成兩個聚會,不再認真討論建立有聖經信念的崇拜,令教會分裂。他指,不少教牧因不諳音樂而不敢牧養音樂人,只着意有懂樂器的人負責帶領敬拜,他舉例問道:「讓懂得樂器的初信者帶敬拜,教會的屬靈觀從何以來?」

  他不諱言,崇拜戰爭的始作俑者是美國教會,從七零年代福樂神學院引起的葡萄園運動及小組教會,到近二十年巨型堂會相繼出現,都造成教會四分五裂。但羅教授感到樂觀的是近年美國出版了很多書籍反省崇拜戰爭的問題,他亦協助翻譯首本中文書《超越崇拜戰爭:建立活力及忠信崇拜羣體》,以「教會是會幕」提醒信徒終會離開教會,崇拜應以深化教會未來為先,不應以個人喜好出發設計。他指崇拜亦是教牧、教區、神學院的必爭之地,因為是教會最大的祈禱會、查經班、讚美隊、家庭團契與餐會,更是不少信徒唯一的牧養場所。

  羅炳良指,傳統陣營控訴新潮陣營取用快餐式去滿足消費者慾望,批評流行敬拜歷史無知、空泛、膚淺,像電視流行曲台在禱告。但他指出崇拜設計應包括形式、內容、風格三方面,如形式包括宣召、聖道禮儀、聖餐、差遣,是使徒的傳統,內容按宗派而有不同伸展,他認為:「傳統陣營真正批評的很多時只是流於對新潮陣營風格的不滿。」

  新潮陣營則控訴傳統陣營沈悶、千篇一律,唱沒有人懂唱的音樂。羅教授認為批評不無道理,又以傳統陣營聖詩作例,內容多有不明白的古老字,修改後能使人明白。風格方面,他認為可以各從其類,但必須做到盡善盡美:「無論是傳統聖詩還是流行,神學思想都要反省。聖詩不是唱一句經文就會,而是經過讀經、思想、祈禱,以及與上帝的關係,才是真正的聖詩。」羅教授續言,崇拜戰爭的負面影響可能是失去歷史,失去現代而失去福音機會,更重要是失去反省只製造假傳統,令領袖筋竭力疲。但卻同時產生正面影響,能推動敬拜由「傳統」回到聖經檢視,放下反智的假傳統,就能有真正崇拜更新的可能。

  「二十世紀以來一直也有發生崇拜音樂戰爭,神學家各有不同見解。」羅炳良教授說,如四世紀安波羅修認為愈多愈好;彭保主教則認為音樂與希臘色情劇貼近,故愈少愈好;奧古斯丁卻提倡要小心選擇。到十六世紀,馬丁路德認為音樂是恩典,所以愈多愈好;慈運理則認為音樂是邪惡的;加爾文認為要小心選擇。他勸籲信徒從崇拜的方向進行思考,從宗派傳統思考崇拜意義,想像十年後需要怎樣的崇拜。

  羅教授指出,羅馬書十二章一至二節原文意思是「你們如此崇拜乃是理所當然,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的模式,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他認為崇拜更新的基礎是不憑自己方法,按上帝喜悅的方法更新。教會面對文化對崇拜的衝擊時,應該學像基督,不單屬於文化,更要超越和改造文化。

  羅教授亦鼓勵崇拜要本土化,去除文化中反基督的元素,並考慮宗派的文化定位來更新,「崇拜可以各從其類,萬物為祭品。我們應有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反省,但最重要是了解當中意義。若不能掌握意義卻唱京劇,就寧願不唱。」他又不諱言敬拜隊經常為崇拜「度橋」,他認為不必要,即或如此也應有屬靈觀的考量,而非按自己口味。他期望有更多教會青年能認識崇拜學,即使彈著結他、打著鼓也懂得真正的崇拜。羅炳良最後提醒崇拜的意義應優先於風格,兩種風格混合在同一崇拜也不會影響意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