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與整全的信仰


2636 期(2015 年 3 月 1 日)
◎ 文林 ◎ Bereshith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日城中熱門話題之一,是香港如何可以減慢三個堆填區逐一在幾年內被耗盡的問題。一時之間,城中許多團體積極回應,不遺餘力地推動環保減廢。佛教團體更以「大地的園丁」自稱,積極地出錢又出力地推動和參與各項回收及惜食活動,且成績有目共睹。反觀基督教會卻冷對問題,更對迫在眉睫的信仰挑戰看不清楚。僅有因支持環保而參與回收的基督教機構,成績強差人意;那些不是因支持環保而參與回收的基督教機構,則未有在環保領域上發揮影響力。作為一個從事環保及固體廢物處理及處置工作超過二十年的基督徒,筆者早在二零一三年初就以舊約聖經神學對本港面對的固體廢物和基督信仰作了一次處境化的反省思考,並將思考的文章放上個人網誌,與一些友好分享。近日得一位敬重的神學老師提醒,作為教會的一分子,應要將思考心得與教會分享。由於字限,筆者只能透過本文簡略與教會分享。

  香港現時固體廢物的處境

  香港是一個地少但人口已超越七百萬的大都會城市,從環境保護署過去十二年的Monitoring of Solid Waste報告,可見每日產生的固體廢物一直站穩在五位數字。單看二零一二年每日在堆填區內棄置的廢物量,已足以填滿554個40呎海運貨櫃。近日較為人關注的廚餘廢物部分,更佔了133個40呎海運貨櫃。這些廢物是每一個生活在香港的人(包括教會)都有分「貢獻」的。香港三個在一九九零年初啟用的策略性堆填區,原本預計每個堆填區的使用壽命是各30年;但面對廢物增加幅度遠超過原規畫的容量,現正急速步向飽和。如香港不立刻採取有效的減廢行動,香港將要面無法處置所生產的大量廢物。況且堆填區發出的臭味對鄰近堆填區的本地和國內住宅區產生的滋擾,在本地和國內社會上亦引起了許多爭議和張力。筆者有朋友住在其中一個堆填區旁的屋苑,深明居民的困苦感受。

  在一九九五年香港政府推行堆填區棄置廢物收費計畫觸礁後,為了延長堆填區的使用壽命,自一九九八年開始便使用不同的行政手段及經濟誘因去減少需要堆埋的廢物,當中包括透過三色廢物回收桶將廢紙、廢金屬、廢塑膠進行源頭分類,近年更將廢物源頭分類回收擴展至廢家電、慳電膽及光管、充電池、玻璃。廢物回收率在二零零一至二零一一年間雖然每年看似穩步上升,但每日需要堆埋的廢物卻從未受任何經濟因素或廢物源頭分類計畫而減少。

  此外,若不是一年多前有人發現部分市區源頭回收的廢塑膠最終是被棄置在堆填區,一般香港人根本不會關注源頭分類的廢物的去向,以為將廢物放進了三色回收桶,就是環保了。即使廢塑膠被棄置在堆填區引起了一些關注,但按筆者所見,關注完全沒有擊中目標。事實是自一九八零年代開始,香港工業北移,當時鄰近的珠江三角洲又正值經濟起飛,自該時開始所有香港的可循環再造的廢物,不管其污損程度及在循環再造時所產生的污染問題,一律被國內的回收業、製造業和環境吸納了。不過國內對可回收廢物的吸納量一方面受制於國內市場對再生原料的需求;另一方面,近年國內亦因面對嚴峻的環保問題,對廢物進口及國內回收企業加強了管制。所以,香港對國內吸納可回收廢物的依賴及將污染轉移的做法並非長久辦法,也非無後顧之憂。

  除了推動回收減廢,《產品環保責任條例》(第603章)在二零零八年七月獲立法會通過,成為一條「框架」(framework)法例,為在香港實施生產者責任計畫提供法律基礎。塑膠購物袋環保徵費(簡稱「膠袋稅」)計劃是在該條例下實施的首個計畫。政府推出膠袋稅是希望在零售消費層面,藉向每個塑膠購物袋徵收環保費5角,去提供直接的經濟誘因,鼓勵消費者轉用可循環再用的購物袋,從而減少因濫用塑膠購物袋所產生的固體廢物。可惜零售商只是改派了不受法例監管的紙袋或完全不能回收的購物袋供消費者繼續濫用。結果法例不單對減廢沒有幫助,且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更令筆者慨嘆的,是許多基督教機構和由基督徒開辦的商業企業也參與派發各種不可回收的購物袋。筆者對第二期的「膠袋稅」的成效,就更加悲觀。

   癥結的根源

  筆者認同許多本地及西方的神學家對環保問題根源的看法,認為問題與一個人的「人觀」及「世界觀」有關。無論這「人觀」及「世界觀」是受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也好,或是受錯誤的「人為萬物之靈」或末世主義的神學影響也好,結論是環保問題與一個人的信念和核心價值觀有關。心理學家早就告訴我們,人的核心價值是由信念所生,而核心價值直接產生行為表現。故此,環保不是一個有幾多種回收桶的問題,也不是全民素食救地球的問題,而是一個哲學問題,亦即是說,是一個信仰問題。事實上,舊約聖經的記載,亦讓我們知道這種自我中心式耗用天然資源的環保問題並非現代獨有。人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就是夢想扮演「神」的角色,去成為支配一切的主宰。而每當上主的子民忘記了與耶和華的約盟時,亦即是沒有實踐整全的信仰時,也會走回這條世俗的舊路,以物質崇拜去替代對耶和華的真敬拜。

  作為基督徒不會不明白大誡命和大使命其實是總括了一個基督徒應有的整全信仰生命。當筆者看見現時環保的處境時,不得不思考環保和基督教的公義、倫理等問題。所以筆者認為對基督徒來說,環保其實是領受大使命,然後在世上實踐大誡命!

  基督徒在此時此地是選擇發揮基督徒應有的受託者身分,積極參與解決問題,將「神 – 人 – 自然」盟約的責任付諸實踐,將保護上帝的創造融入日常生活中,還是甘願等待因違反與耶和華的盟約、污辱上主聖名的後果?教會確需要好好思量。但筆者認為只要教會願意悔改,困境亦是教會的先知性契機。教會可以聆聽上主的吩咐,成為上主給這個世代信息的出口,讓上主在地上重新創造祂喜悅的秩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個字一顆心】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