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新年國族情


2636 期(2015 年 3 月 1 日)
◎ 教會之聲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按照傳統風俗,中華陰曆正月直至十五日,即是新一年的首次月圓之夜,才算為新春節慶日子的完結。在這天之後,又再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全年勤勞工作的開始了。

  香港有少數行業至今仍然持守着久遠的行規,包括要待至度過了正月十五日之後,才安排「開年」開工。不過時移世易,現在社會在法定的公眾假期完結之後,大多數人都要上班營生,日常生活也隨即回復常態了。因此除了催谷元宵消費的行業之外,市面已經沒有幾多春節氣氛。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一年到晚都要工作,還要節衣縮食,以免「手停口停」。那時每年只得趁着新春時節,才可以稍作休歇,吃餐好的,並且添購新衣。現在社會確實進展了,我們每天「平常」的衣食住行,都相當於舊日只到新年才享受得到的「上好福分」。因此中華新年的喜慶氣氛漸漸淡然,也屬自然。

  由於特別的歷史處境,香港曾經是世上華人社會中,唯一將四大民族節日,就是清明、端午、中秋及重陽,列為公眾假期的地方!這樣的措施對於維護以至推行中華文化,本應大有裨益。可是隨着與世界接軌的發展,不論財貿活動、都市生活及新代思潮等複雜因素,都在淘洗着香港市民。結果就是我們保留着中華節日的假期,卻失去了節日本意的喜慶,及更加重要的,深沈的,其中承傳着的文化與民族感情。

  從政治思維到建制秩序,從資訊科技到交通網絡,世界似在走向「全球一體化」。可是愈來愈多相對弱勢的地區民族文化,正陷於被吞滅消失的危機之中。然而過度強調一個民族或社會的獨異,又會衍生成排他甚至激發仇視的民粹爭鬥。不同的社會與不同的民族之間,大家自我珍重與互相尊重的和睦關係,從來不是容易摸索的課題。

  華人新年原本可以培育國族之情。不過由於錯縱交織的因素,香港社會不單對中華文化愈來愈陌生,其實根本就對中國感到疏離。我們常說的「大使命」固然喚起信徒放眼作「世界人」;然而身處如今的社會,信徒也不能是「中國盲」。在這華人新年節慶期間,讓我們再思國族之識,國族之情。

區伯平(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義務牧顧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個字一顆心】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