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葡萄》


2636 期(2015 年 3 月 1 日)
◎ 經典看人生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擁有的本質,將你永遠凝固在『我』裏面,並將你永遠地隔絕於『我們』。」

   約翰史坦貝克,《憤怒的葡萄》

  約翰史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是北美高中普遍採用的文學讀本。它描寫了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一羣被逼離開貧瘠家園的奧克拉荷馬州居民,在前往加利福尼亞尋求機會的途中及到達後的遭遇。史坦貝克以此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及普立茲小說獎,或許還間接令他得到一九六二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小說的內容,輕易讓人聯想到人類歷史中因着逃避災難、戰火而流離失所、被逼到處移徙的人們。這經驗並非例外或罕見。四、五十年代的香港,我們的父輩或祖父輩,十之八九是逃難來到這個地方。人地生疏、學歷不被承認,受過點教育的被逼幹粗活。你又可以怎樣跟他們談人生的目標和理想?

  在小說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黃昏的時候,一件奇妙的事情發生了:這二十個家庭成為了一個家庭,孩子們成為了大家的孩子。家園的喪失成為共同的喪失,而在西部的黃金時代則是大家共同的夢想。或許只是一個病倒的孩子,就將二十個家庭的心陷於絕望;一個帳幕裏的待產,讓上百人通宵達旦靜默無聲憂心忡忡,在早上為新生命的誕生而充滿喜悅⋯⋯到了黃昏,圍坐在火堆,二十個家庭成了一個家庭。」

  苦難,讓人明白到人們共同的命運和歸宿。對這些人來說,生命的意義是具體而不是抽象的。而這個意義,並不是靠堅強的意志和個人的努力可以達成,而是跟整個現實環境和周圍的人的命運捆綁在一起。用宗教的語言來說,道,必須成為肉身,住在人們當中,方能贏得被聆聽的權利。

  讀這書的時候,讓我最感到震撼的,是在最後一章。約德家庭為了避開低窪的豪雨而遷移到一個廢棄的穀倉。在穀倉裏,他們遇見了一個小孩和他那將近餓死的父親。出於憐憫,羅斯沙朗在身無長物下讓那父親飲她的乳房。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個字一顆心】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