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貧窮困難重重
 社企或成另一出路


2636 期(2015 年 3 月 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本港教會關懷貧窮資金大多倚賴奉獻和坊間捐獻,扣除行政費和成本後,只能將僅餘的資金用作貧窮人身上,因此是一個減數的概念。然而,社會企業(社企)運作模式講求自負盈虧,除可幫助有需要人士外,更運用商業管理手法獲得盈利,慢慢產生乘數效應,令到計畫得以持續發展。本報今期邀請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主席李炳光牧師和豐盛社企學會主席紀治興,分享他們在關懷基層工作上遇到的困難,同時探討社企與教會合作的可能性,反思教會關懷貧窮的另一出路。

  李炳光牧師引述舊約聖經指,以色列民收割莊稼時不可拾取遺落在地的麥穗,必須留給窮人,因這是一種蒙福的行為,新約時初期教會也以幫助窮人和孤兒寡婦為己任。「耶穌自己亦曾立下宣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加上聖經中也有很多經文教訓要關心有需要的人,可見關懷弱勢羣體確實有神學的基礎。」

  

  關懷貧窮挑戰大

  香港貧窮問題一直為人詬病,要改善這根深柢固的結構性問題,絕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到。李炳光牧師從事關懷貧窮工作多年,深感工作量極其繁重,必須倚靠不同教會齊心協力,籌集資源和人手方可成事,惟若干教會回應卻不算積極,以至關懷貧窮的資金十分短缺。「其實他們並非忽略貧窮問題,只是有些教會太多事工需要辦理,或已進行相關工作以至應接不暇,也有教會財政緊絀,無力提供支援。」

  此外,信徒的消極心態亦是關懷貧窮工作上面對的困難之一,他認為基督徒明白關懷貧窮的使命,但卻甚少持續參與有關工作,有些則認為慈惠捐獻只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龐大的貧窮問題,於是藉詞推搪。「在五餅二魚的故事中,耶穌見飢餓的人愈來愈多,就考驗門徒應到哪裏買餅給他們。有門徒說即使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各人吃一口也不夠,未戰先退;也有門徒說只有五餅二魚,分給眾人也不算得甚麼,態度消極。」李炳光牧師指,從故事看到今天人們的回應也是一樣,其實每間教會即使只付出「五餅二魚」,集腋成裘,其餘工作則交託給上帝,已對關懷貧窮事工有很大幫助。

改善計畫局限性

  他認為,要令關懷貧窮工作得以持續發展,必需有完善計畫、目標和組織,結果才不會一暴十寒。以教關推行的「新一代成長計畫」為例,生命導師花三年時間接觸基層青少年,每週與他們聊天建立關係和表達關懷,結果短短一年間已建立積極人生觀,對未來充滿盼望和夢想,希望靠自力更新脫貧。至於籌集資金方面,李炳光牧師指未來不可完全倚賴教會資源,現正邀請商界人士加入顧問團,透過其廣闊的網絡和人脈,開拓教會以外籌集獻金的途徑,提升推廣和管理技巧,吸引更多人關注貧窮議題。

  

  社企展上帝國度

  其實近年商界人士支援公益活動並不罕見,也有曾經叱吒商場的企業領袖身體力行,運用管理和營銷知識,開辦社企幫助基層自力更新,企業亦因此獲得盈利,達至雙贏。就社企背後的管理概念而言,當中有否值得教會借鏡的地方,甚至透過合作改善上文提到的關懷貧窮問題?

  紀治興曾於惠普(HP)擔任環球副總裁,退休後因一次機遇擔任豐盛社企學會的義務董事,幫助旗下每年虧損的豐盛車房「起死回生」。經營社企着重管理技巧,紀治興上任後發現車房運作欠缺系統,且成本過高,於是將廿多年於跨國企業管理層經驗套進社企,推出一系列開源節流措施,更引入花紅和浮薪制鼓勵士氣,結果成功於一年內扭虧為盈。「幫助社企比為大公司賺錢更開心,因為社企是幫助人的機構,經營成功代表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這份滿足感驅使我繼續走上社企之路。」不過他笑言,社企應歸納為社福界而非商界,因為社企最重要是社會效益,例如豐盛髮廊和車房聘請更生青年,助他們重投社會,建立自信。

  本是神學生的紀治興嘗試以信仰角度看社企,他表示上帝於創世記中說人須負起管理世界的責任,可見管理才能是上帝的恩賜,社企正是透過私產公益,發揮管理恩賜服務社會。以社企開辦的泰國餐館「Tum Yum Thai」為例,他表示員工大部分都是居港泰裔人士,餐廳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和語言障礙等問題,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餐廳每逢週三週四『落場』時間,教會牧者都會與員工團契相交,彼此查經分享,禮拜日更暫停營業,讓教會會眾在此祟拜。我們在社區高舉上帝,其實是一種見證,讓街坊們知道上帝是那位獨特的神,這正是國度效益。」

  

  教會可當推動者

  因此,紀治興認為教會與社企絕對可以合作,但關鍵在於教牧同工必須有清晰的財務和管理概念,並要與社企有相同理念,彼此向着同一目標進發。社企近年才逐漸為人熟識,他明白要爭取教會支持同樣需要時間和文化的沈澱,因此他建議教會可先擔當推動者的角色,例如開辦社企主日學或鼓勵教友家聚時光顧社企餐廳等。「教會關顧基層大多停留在『知』的階段,即為何要行善的價值觀,卻甚少持續付諸實行。因此,鼓勵良心消費對弱勢社羣的幫助最大,他們除了得到實際的支持外,教友也慢慢將光顧社企成為生活一部分,變相改善了持續性不足的問題。」

  李炳光牧師也認同社企「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概念,同意教會可擔任推動的角色,甚至可參與社企成立初期的發展,待企業發展成熟便抽身退場。「社企是專門行業,教會以宣教為主,大多沒有此方面的知識,若要開辦社企或融合其管理理念,必須處理好經濟、人事和管理等問題,並要有合適的羣體和對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個字一顆心】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