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尖沙嘴山林道,鬧市中的小巷,有一顏色鮮豔的門口,拾級而上,篤見門牌寫着「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牧中心」。回顧歷史,早在二零零五年國都大廈教牧中心已經成立,為眾教牧提供城市驛站。由北京道國都大廈發展到山林道,與教牧中心雙生成長的還有一班會員堂退休教牧。
聯會傳道部部長陳德昌牧師指出,教牧中心的成立源於聯會物業尖沙嘴北京道五十七號國都大廈六樓空置一時,及後內部達成共識,希望能設一個城市驛站,方便教牧人員可以在市區中心有歇息、閒談討論的地方,「我們有共同的理念,所以由構思到落成只花了一年不到的時間。」
教牧中心前身於二零零五年三月開始啟用,位於尖沙嘴北京道五十七號國都大廈六字樓,面積三千多平方呎,分左右兩翼。左翼為康樂憇息所用,設有閱讀室、健身室、電腦、康樂等設施;右翼為行政所用,主要作會議室、課室、禮堂、講座等場地。陳牧師不諱言:「康體設施使用率一直低下,所以設計新址時沒有放進構思中。」
二零一二年三月,執行董事會決定將教牧中心遷址至山林道一號一樓及二樓,並於二零一三年四月十一日舉行感恩奉獻崇拜,正式啟用。陳德昌牧師說,「新教牧中心交通相對便利,設施亦有所提升,新增鋼琴、音響、多媒體投影機等設備,能配合更多元化的活動。」他續介紹一樓主要為大小型會議室,設有四張工作枱,備有可上網電腦,電腦更內置釋經工具方便教牧準備講章;二樓為能容納約一百人的大禮堂,用以舉辦各類講座聚會。
教牧中心上層現租借予理工大學作內地學生宿舍,陳牧師透露傳道部正構思相關的福音事工,計畫舉行節期性活動聯繫更多留學生,去年中秋節亦小試牛刀舉辦了中秋晚會,有約三十個同學參加。他續言,未來有意與伙伴教會合作,定期舉辦教會活動,讓更多國內留學生能聽聞福音。
退休教牧團契
延續事奉心志
年屆七十三歲的張福民牧師仍然聲如洪鐘,事奉魄力未減,他參與聯會事工原來已經逾半世紀,曾經參與教牧中心舊址的設計,又協助推動和發展會員堂退休教牧團契。憶記團契成立源起,張牧師說:「聯會九十週年會慶時辦了東歐教會考察團,當時有退休的教牧因已退休未合資格參加,有感退休會頓與聯會斷層,失去參與事奉的資格,令同工無限感觸,激發構思團契。」回港後,退休教牧團契五人小組成立,並於二零零六年二月十七日召開首次會議,商討發展方向,盼促進會員堂退休教牧同工彼此聯絡、交通及建立。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八日,退休教牧團契正式成立,由黃焯桓牧師擔任首屆團長。走過九個年頭,每兩月一次聚會仍未變改,由健康講座、團拜、祈禱會、聖誕音樂崇拜,到外訪參觀廣州教會、大澳、濕地公園、南生圍等地,所設活動兼顧團友身心靈健康。然而,退休後他們事奉心不滅,仍希望以一己之力貢獻教會:「雖然沒有大力宣傳,但曾經有默契,各教會如有需要邀請講員或導師,可以找我們,延續事奉的心志。」
教牧中心舊址成為團友們的聚腳點外,更是不少團友的指定辦公室,他說:「我們總是很懷念息勞歸主的梁林開牧師,每星期總會上來幾次預備講章,要說使用教牧中心的『冠軍』肯定是他。」張牧師對舊址充滿深厚歸屬感,常笑言「新的味道不及舊」,又懷念在舊址時同工們義務「輪班」接待來訪者的日子。
他續言團友恩賜甚廣泛,那時在舊址,曾辦攝影、象棋、書法、茶道等小組彼此交流學習,更不時打乒乓球切磋一番,張福民牧師笑指團友常在比賽中展露童心未泯一面,你爭我逐,毫不留情,仿佛回到年輕時的時光。退休教牧團契每次相聚歡笑聲總絡繹不絕,他打趣說:「因為團友間彼此好熟絡,關係很好,令執董們都好羨慕,還說想快些退休加入呢!」雖然歡樂時光不少,但團友踏入晚年,少不免遇上各種病痛要進醫院,又或行動不便未能出席團契,但他們彼此間仍像一家人,會主動去探望、問候、代禱。
退休教牧團契不斷更新變化,初期只有二、三十名退休牧師參加,後來模式轉變,凡服務滿年資的聯會執董都可加入,令退休信徒代表、領袖也可申請參加其中,至今已超過六十位團友,團契變得更多元化。本着團契延續事奉的精神,馮傑莊牧師接任第二屆團長後,大舉推動退休教牧詩班,為團契增添了不少生氣。詩班經常在聯會各場合活動中亮相,令退休教牧同工與聯會的關係更顯密切,張福民牧師特別欣賞團友在去年福音雙週全體動員大會中,頂着烈日當空仍笑容滿面地獻唱,「當日全體團員都走到台上,他們排練了整整兩個月,用最好準備獻唱給神。」
談到剛接任新一任團長的鄧活靈牧師時,張福民牧師笑言未清楚其發展大計,但欣賞他即時開了Whatsapp羣組聯繫各個團友,保持團友間的凝聚。陪着團契更新變化,張牧師認為模式並非最重要,最重要是團契能持守宗旨,讓退休教牧能有一個延續服侍的平台,彼此激勵、互相學習,在事工上一條心,建立美好的見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聯會內望】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