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05 期(2014 年 7 月 27 日) ◎ 如此我信 ◎ 李鴻標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論到「使人和睦」,聯合國前任祕書長安南曾在「國際寬容日」發表講話,他指出,寬容是建立在了解和尊重他人自由及權利的基礎之上。他認為,近年世界各地的不寬容、極端主義和暴力活動大幅增加,部分原因是由於身分特徵,而非觀點或興趣。他倡導,用關心取代冷漠與輕視,用了解取代盲目、無知和歧視。他呼籲,國際社會秉持容忍、多元、相互尊重及和平共處的原則,拋棄成見,消除訛傳,聲援被歧視的受害者,努力建立有寬容精神的社會。
不過,建構寬容,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是需要社會各方長期的共同努力。由於偏見、不滿多來自無知、恐懼,因此整個社會要普及寬容教育,不同民族須互相尊重,了解彼此的文化,和諧共處。寬容教育要從孩子做起,父母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
論到寬容,莫伯凱特 (John Monbourquette) 在其著作《如何寬恕》一書指出,寬容的益處有四:
1. 斷絕苦痛的延續,破除傷害的連鎖作用。
2. 消解憤恨的痛苦,避免身心病的出現。
3. 不受過去的傷痛所困,致能展開新的一頁。
4. 終止報復的循環,締造新的人際關係模式。
筆者確實相信,並且深深體會:「恕宥的心乃是良藥,惱恨的靈使骨枯乾。寬恕別人釋放自己,無怨無恨喜樂人生。」因此,使人和睦的人確實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