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辦學所為何事


2605 期(2014 年 7 月 27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九龍市中心有間老牌名校,辦學近百年,九七前一直堅持中文教學,一士諤諤,深得社會人士稱許。這學校有幾座簡樸的校舍,都得幾層樓高,校園卻極寬敞,有球場,有園圃,有綠樹,莘莘學子在如此優美環境長大,其樂無窮;而課室用的書桌多是古老的桃木舊家具,不用抽屜,是掀開木桌面的那種,桌面上還隱隱可辨昔日學生留下抄寫唐詩宋詞的痕跡。

  漸次「名校」的掌舵人誤信了「發展是硬道理」,就好像昔日耶穌比喻中提到的那個財主,把舊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他們也把校園蓋滿了新的校舍,並且蓋了一幢恐怕是全港最高的教學樓。但據云因此引起了官司,有老校友入稟香港法院,追討二千萬元捐款,說募捐時被誤導以為款項是捐給母校小學,原來才得悉該巨廈大部分地方撥為所謂專業進修學院,提供學費高昂的高級文憑及副學士課程。

  昔日教會辦學,動機單純,百分百是為了學生。清末民初由歐美等地來華的西差會及傳教士,不論是天主教、聖公宗、循道宗、浸信宗,都秉承傳道解惑開啟民智的信念,從不考慮「打造」名牌名校,更不會誇談培養出幾多個「狀元」及吸引到多少家長帶兒女來報讀。往昔的校監校長,或是神父牧師,或是修女,雍容典雅,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及中文,對學生愛護有加,有時雖對頑劣者施以體罰,但威嚴中又不失慈悲。

  今日香港教會辦學,以至辦醫院,多失去了這份單純的初心。董事會看重的是業績數字,行政人員重視的是薪酬花紅。教會作為辦學團體,教牧和信徒領袖作為所謂「持分者」,實在責無旁貸,必須承擔領導和監察的責任,糾正這股歪風,這才對得起那呼召我們的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聯會內望】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