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05 期(2014 年 7 月 27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漸次「名校」的掌舵人誤信了「發展是硬道理」,就好像昔日耶穌比喻中提到的那個財主,把舊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他們也把校園蓋滿了新的校舍,並且蓋了一幢恐怕是全港最高的教學樓。但據云因此引起了官司,有老校友入稟香港法院,追討二千萬元捐款,說募捐時被誤導以為款項是捐給母校小學,原來才得悉該巨廈大部分地方撥為所謂專業進修學院,提供學費高昂的高級文憑及副學士課程。
昔日教會辦學,動機單純,百分百是為了學生。清末民初由歐美等地來華的西差會及傳教士,不論是天主教、聖公宗、循道宗、浸信宗,都秉承傳道解惑開啟民智的信念,從不考慮「打造」名牌名校,更不會誇談培養出幾多個「狀元」及吸引到多少家長帶兒女來報讀。往昔的校監校長,或是神父牧師,或是修女,雍容典雅,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及中文,對學生愛護有加,有時雖對頑劣者施以體罰,但威嚴中又不失慈悲。
今日香港教會辦學,以至辦醫院,多失去了這份單純的初心。董事會看重的是業績數字,行政人員重視的是薪酬花紅。教會作為辦學團體,教牧和信徒領袖作為所謂「持分者」,實在責無旁貸,必須承擔領導和監察的責任,糾正這股歪風,這才對得起那呼召我們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