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與合一非一律的教會模式


2605 期(2014 年 7 月 27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中華基督教會是二十世紀由十多個當時在華的宗派教會及基督教差會組成的聯合教會,目的為要在中華大地建立一個屬於基督的合一教會。因這歷史因素,個別堂會有着不盡相同的教會傳統與背景,教政亦非一律。

  結合長老宗與公理宗的教會體制

  中華基督教會創會時有長老會、公理會和倫敦會,及後加入的有美瑞丹會(播道會)、同寅會、英國浸禮會、加拿大聯合教會(有衞理公會成員)、美道會、美以美會、北京自立教會、中華行道會(瑞典宣教會)等。由於中華基督教會是以教會聯合為宗旨,她一直以寬大胸襟、互相尊重、注重大體和合一非一律等四大原則,推動一種求同存異的包容性聯合。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區會)是兩級制的教會,即區會和堂會。堂會的體制並非一律,有的堂會分別設有執事會和執委會,執事會由牧師、宣教師和執事組成,牧師任主席;執委會由教友選舉之執行委員組成,平信徒任主席,反映了長老宗和公理宗並行的特性。區會的體制是長老宗和公理宗的結合,除全體牧師為區會當然成員,反映由牧師領導的長老宗傳統外,又設有堂會及機構代表參與區會,表明公理宗體制也包含其中。六十多年來,區會的五任總幹事一直由牧師擔任,對內領導區會發展,對外代表教會;區會主席則先後由平信徒或牧師擔任,主持會議的進行。

  堂名與堂會選址反映教會背景與事工特色

  區會各堂在體制上不盡相同,可從各堂堂名或其所處地域,窺見當中的傳統或成立背景。如公理堂是由美國公理會差會創立,長老堂是源自美國長老會背景。另一方面,在區會逾七十間堂會中,接近二十間是座堂教會,當中大部份建於一九四零年前後,大多是倫敦會在香港、九龍以及新界及離島創立的堂會,包括港島的合一堂香港堂、灣仔堂、聖光堂及九龍區的深愛堂,另有由新界傳道會在元朗、沙埔、荃灣、屯門、大埔、林村、上水、長洲、大澳、南丫島和梅窩建立的教會,這些堂會多以座落之區域命名。

  區會共有四間地方語言堂會,都是於二次大戰前後,由國內各地來港避難的中華基督教會會友成立的,這些堂會全是長老會傳統的,包括海南堂(海南語)、香港閩南堂(閩南語)、國語堂(國語)及嶺東堂(潮語)。目前除嶺東堂已全面改用粵語崇拜,其餘三間堂會仍繼續以地方語言、或配以粵語進行崇拜和聚會。

  除了倫敦會、公理會和長老會背景的堂會,區會又於六十年代開始推行堂校共建計畫,在新建的區會學校同步興建教堂,開創堂校合作推動傳道服務的模式。早期堂校共建的包括在黃大仙區的基協中學和錦江紀念禮拜堂,觀塘區的基法小學和梁發紀念禮拜堂,這兩間堂會的名稱,是分別紀念第一位殉道的中國基督徒車錦江及第一位中國宣教師梁發而命名。其他還有在筲箕灣區的基灣小學和基灣堂,石硤尾區的銘賢書院和深愛堂,彩虹邨區共建的基華小學和嶺東堂,及在深水埗區接辦共建的基真小學和基真堂。

  八十年代後,區會陸續推行堂會與學校合作發展福音工作,及進行校內植堂,初期由堂會派出教牧同工進入學校推行福音事工,後期在校內設立堂址並於主日在學校禮堂舉行主日崇拜。這些堂會繼有基富堂、傳恩堂、青衣全完堂、基愛堂、天約堂、基道旺角堂、紅磡基道堂、協和堂、馬灣基慧堂、英華堂、油塘梁發紀念禮拜堂、大角咀基全堂、望覺協和堂及基順愛的家等。二零一四年九月,將有兩所新的校內植堂,分別在粉嶺的基新中學及元朗的基元中學內成立。

  宣教與差傳事工各有特色

  區會堂會在本地宣教與推動差傳事工方面,各採不同的事工模式。如早期有公理堂於內地及香港以人力及經濟援助模式,建立了七所支堂,現時在港的兩所支堂,即基灣堂及望覺堂是完全自養的獨立堂會。目前公理堂有禮頓道及必列啫士街兩所堂會,兩堂只有一個堂會,宣教與差傳是兩堂的聯合性事工。合一堂早年與倫敦會及佑寧堂共同成立新界傳道會,積極參與新界及離島佈道工作,成立了新界及離島區堂會,合一堂另有份參與澳門傳道會,協助志道堂成立。合一堂其後陸續在九龍、港島及新界購地興建教會,即合一堂九龍堂、合一堂北角堂和合一堂馬鞍山堂,另在北角區設港運城佈道堂。灣仔堂則於六十年代開始推動植堂及城市宣教,輾轉建立堂會逾十六間,各堂自養後組織獨立,自行管理會務,但眾堂會聯合組織竹居台協會,大力支持往外宣教。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聯會內望】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