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經文:太五1-12
有人把這段經文理解為八種或九種福氣,但有學者指出,應把登山寶訓視為一個整體。我們不能分割為八種人的福氣;或說信徒生活模式可選擇性;而是每一個基督徒應向着整全觀念進發。正如主耶穌為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這等品格都能在祂身上看見,我們要學像主,「八福」就會每天向我們的生活發出挑戰!而且更表明基督徒的福分,並不是來世的榮耀,卻是今生的恩典!
一、「虛心」,新漢語譯本:「心靈貧窮」,即是絕對貧窮,一無所有。貧窮並不是一件好事,導致貧窮是因各樣罪行,故此「遠離」罪惡,才能「滅貧」。況且無權、無勢、無助,人才會「倚靠」神,天國才是他們的。
二、「哀慟」,即是不能隱藏的深切悲痛。憤恨罪惡的人,才會認知個人的罪,由間接或直接使世界陷在罪中。十字架的功用是叫人看見罪可怕,為罪哀傷,罪得赦,才得安慰。
三、「溫柔」,是道德上用語,二極向的中間是中庸之道。甚麼是適當與不適當?只為個人榮辱而發怒是為不當,可是為受害人而發怒,卻永遠為恰當的。因為只有謙卑才會有愛心,愛心的行動才能站立得穩。
四、「飢渴慕義」,表示有生命的證明,死人不會有需要,「口味」更表明健康恢復狀態。失去靈性上口味,容易落在尋找「代替品」!恢復與神的關係才滿足。
五、「憐恤」,新漢語譯本:「憐憫」,是身同感受的態度,是對人的患難、災害、痛苦加以同情,不單是憐憫的心,更需要憐恤的實際行動,互動就能成為互助的動力。
六、「清心」,新漢語譯本:「內心純潔」,表示無雜念。心裏清潔,才有專一的心,並以心靈清潔待人,以手潔心清服事神,神是忌邪的神,心靈誠實敬拜才蒙悅納。
七、「使人和睦」,新漢語譯本:「締造和好關係」,是維持、促進和好關係。藉着基督與神和好,祂是和平之君,我們是和平之子,使人與神和好,與人和好,與自己和好,與萬物和好。
八、「為義受逼迫」,是甘願受苦。是世人不明白的,也是令人討厭的行為,指責世人罪惡,為了信仰受逼迫是基督徒神聖的特質和堅忍,證明是天國子民。
生活模式,不是一天的實習,或得獎賞後的終結;乃是天天習慣的表現,是生活價值的取向,是生命的流露!
鄺偉衡(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刊】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