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四巴少女想起
第 2567 期(2013 年 11 月 3 日) ◎ 新聞捕手 ◎ 陸輝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相信這是現代網絡文化的普遍現象—先是個別自由表達意見,繼而主流意見快速形成,再而成為輿論審判,結果成為未審先判。被點錯相的澳門少女照片被登網上,網民不問情由迅速起底,當事人有冤無路訴,直至始作俑者發現錯誤後主動更正,當事人才幸免於延續不斷的折磨。較早前林奮強事件亦類似,偷步賣樓指控一出,輿論立刻形成,接着未審先判,及至廉署調查後認為指控沒有根據,事件才告一段落,然而當事人卻蒙受了無法彌補的傷害。早前內地報刊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實名舉報中聯重科,隨後被捕,輿論一面倒支持陳永洲及指責公安,及至陳永洲承認收錢繕稿,輿論才又轉向。
今天熱門課題仍是免費電視三選二事件。輿論經已形成,不少人亦已作出判斷,包括「破壞香港自由經濟的核心價值」、「不公義」、「政府矇騙」等等,並且作茶餘飯後課題,熱切地傳播這些信息。另一邊不少聲音呼籲公開三選二理據,特首則聲言會在司法覆核中公開資料。
我們怎樣看及怎樣回應?繼續即時回應或等待多些事實才回應?
借用被點錯相無辜少女的回應,從另一觀點來看︰「換個角度霖(想想)」、「唔該用腦霖(想想)」。這是最普通的普通常識。「主觀意願」與「客觀真理」分野只有一線,在乎我們受何影響及作何決定,及能否有足夠資料作較全面考慮,但結果卻有天淵之別。後現代文化要求即時回應,然而公義需要時間來顯明。即時回應可以是對的及真的,但亦有可能是不對的及假的,持平處理確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