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改革運動邁向五百週年
 年輕人為何要認識「教會改革運動」


2512 期(2012 年 10 月 14 日)
◎ 教會觸覺 ◎ 梁家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時為奧古斯丁修會修士,並在威登堡大學任教的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門外貼上了一篇小字報:《九十五條》,從而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教運動,重塑普世基督教的面貌。

  對更正教徒而言,這場信仰改革運動的意義基本上有三方面,重新校正了救贖論,改寫了教會論,也極大地擴闊了信徒理解和實踐信仰的領域。

  宗教改革高舉的「三唯獨」,特別是「唯獨恩典」和「唯獨信心」,使信仰的重心再次安置在上帝的恩典和基督的事工之上,救恩惟賴上帝的作為,非靠人的努力。

  而「唯獨聖經」,則將教會奠基在上帝的話語,而非在任何組織或上帝代理人之上。耶穌基督仍在人間掌權,並且繼續是教會的元首,祂不需要任何人間代理,而人和上帝之間也不需要基督以外的任何中保。

  宗教改革泯除了教牧同工與平信徒之間的差異,每個人跟上帝的距離都一樣,每個人都可以在當下的時空裡確認上帝的同在,並以現時的人間責任來服事祂和榮耀祂。當然,所有人都得同時承擔福音使命,但這個使命也不一定需要離開現有的生活軌跡才能實踐。

  要問宗教改革對年輕一代的意義,我相信若是我們不帶年齡歧視,則任何年齡的信徒都可從上述宗教改革的一般意義中受惠。「三唯獨」是年輕人的信仰支柱,而「信徒皆祭司」亦是一闕釋放年輕人信仰能動的號筒聲。

  不過,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宗教改革不應僅是一套舊有的宗教教義的重溫,也不是演習一套舊有的宗教禮儀,而必須是此時此刻的真實經驗和行動回應;年輕人拒絕任何聲稱擁有不容挑戰的絕對權威的行政架構和特殊小群體,年輕人期盼每個帶領者必須身體力行地實踐信仰,並以個人榜樣來證明所傳講的教導。這些要求和期待,正好符合宗教改革所倡導的信仰精神。

  年輕人不喜歡蕭規曹隨,任由別人勉強他們走相同的路;他們喜歡自行摸索,確立上帝跟他們的個人關係,並在聖靈的帶領下,活出跟上一代不一樣的信仰和價值的表達。他們會力證上帝在此時此地的公義和憐憫、愛和盼望。只要確認上帝的即時性與信仰的相關性,宗教改革的改革精神將會不間斷地延續下去。

  時代急遽轉變,教會無法獨善其身。事實上,今天社會主流文化已為多元主義甚或相對主義所主導,我們已不擔心無論是社會抑或教會的建制會有太強的宰制能力,窒礙年輕一代信徒的發展空間。今天,傳統教會的三大權威:教義、禮儀和教制,都漸漸失去宰制信徒的能力。因此,我倒更關心在「轉變乃是理直氣壯」、「保守是萬惡之首」的想法充斥的同時,有甚麼是「變中之常」,有甚麼是年輕一代必須恪遵不移的。「轉變」本身不能成為信仰的對象,沒有人能為不斷的革命而犧牲自己。所以,在前面必定會有一條通古達標之路。

  宗教改革的核心價值並不僅是要求改革,而是要求復振福音信仰,前面所提的「三唯獨」等,都是改革者認定不能議價的信仰要素,他們拒絕讓這些信仰要素給傳統勢力所蠶食,卻同樣拒絕因鑑現實的利益考量而令信仰要素給妥協了的和諧。馬丁路德的「我就站在這裡」的鏗鏘宣告,一直激勵著歷代的信仰承傳者,包括此時此地的年輕人。

  讓我們一起尋問:甚麼是我們不能放棄、無法妥協的信仰和價值,甚麼是我們願意為之生、為之死的信仰和價值,我們當如何活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信仰生命,感動這個世代。

梁家麟(建道神學院院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