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改革運動邁向五百週年
 教會改革運動後的宗派發展和歷史意義


2512 期(2012 年 10 月 14 日)
◎ 教會觸覺 ◎ 吳國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中世紀羅馬教廷腐敗弄權、教義偏差,不少忠信之士如瓦勒度、威克里夫、約翰胡司等,早於十二至十五世紀已分別在身處地域提倡教會改革,教導忠於聖經的信仰教義;惟在羅馬教廷勢力依然強盛的時代,他們全遭壓制,部分甚至被冠以異端罪名而殉道。然而他們的追隨者,許多均在改革運動開展後再度活躍,成為基督新教中歷史最悠久的宗派;其中瓦勒度派教會延續至今,約翰胡司的部分追隨者,則輾轉組合成為莫拉維弟兄會。

  馬丁路德於一五一七年登貼《九十五條論綱》,揭起教會改革浪潮。隨著與羅馬公教的決裂,認同路德思想路線的信眾逐漸在德國和北歐等地集結,成為今日的信義宗教會。與此同時,慈運理和加爾文先後在瑞士領導改革,思想擴展至荷蘭、蘇格蘭等地,形成各處的改革宗和長老宗教會。在改革浪潮與皇帝意願的交織下,英國教會也在此時期脫離羅馬教廷的轄制,獨立而成聖公會。因著信仰理念和推動實踐上的分歧,改教運動開展不久,即有不同群體分離出來;他們多受當權宗派敵視,被地方政府壓迫。這些宗派包括不滿改革宗未有廢除嬰兒水禮的信洗派,不滿聖公會改革不夠徹底的清教徒,以及結合前述兩者而成的浸信宗。

  教會改革運動隨十七世紀初的三十年宗教戰爭而告一段落,此後又有許多新教宗派於不同時代產生;她們興起的原因眾多,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類別。首先是奮興運動衍生的宗派;在這近五百年基督新教的歷史裡,曾出現多個敬虔追求的屬靈運動,如循道運動、大覺醒、靈恩運動,由此產生循道宗、五旬宗等。其次為宣教組織建立的宗派;雖然不少傳統宗派均傾向在海外擴展本身的宗派地域,但也有不少跨宗派宣教組織在外地建立教會後,逐漸壯大而成獨立宗派,禮賢會和宣道會原則上都可歸為此類。第三類為地區信徒組合自成的宗派,例如播道會原名美瑞丹教會,由僑居美國的瑞典和丹麥信徒組成;而基督教港九潮人生命堂,則由僑居香港的潮汕信徒自組成立。此外,還有因分裂或聯合而產生的新宗派,例如今日的基督教協基會原是分裂產生,該次分裂的另一方群眾現已併入聯合衛理公會內;又如中華基督教會,則由多個在華宗派合併而成。

  宗派的產生和壯大,有時過程相當複雜,筆者在此不能盡述。有人批評基督新教宗派林立,各自為政,有失合一見證。然而若細心研究,會發現大部分宗派的出現,乃歷史發展過程的自然結果,反映著宗教改革不斷更新、信徒皆祭司的精神。正面來說,新教各宗派的發展,印證著上帝於不同時代在其子民中的奇妙作為;新教信眾雖屬不同宗派組織,卻同為天國努力,同證上主作為,是多元而合一、差異而互補的門徒群體。

吳國傑(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