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年為教會改革運動(The Reformation Movement)四百九十五週年紀念,馬丁路德當年並沒有「打倒」羅馬教會的意圖,而是透過《九十五條》來反思甚麼是教會、甚麼是救恩、上帝是一位怎樣的上帝、教宗的權柄有多大等等問題,只是後來這些反省卻演變成為另立教會的基礎,成為今日的光景。
行內話說:教會改革並不限於十六世紀,其核心意義是在不同年代中、教會也要不斷反省和調整,以發揚福音的精神。時至今日,我們仍會殷切的期待教會不斷改革和進步。
今期邀請到三位重量級作者,文章都圍繞著教會改革對今日的意義。梁家麟院長撰文「年輕人為何要認識教會改革運動」,先指出今日的年輕信徒不會再盲目地跟隨教義和傳統,就像當年的改革家一樣,所以寄語年輕人要在今日仍要仿效改革精神,復興福音信仰。而伍山河總監督則以教會發展的角度,闡釋信徒皆祭司這福音,上溯改革時期的提倡,下至今日的教會信徒運動,是一篇今天就可以運用「信徒皆祭司」這教理的文章。
另外,亦有吳國傑博士將近五百年新教各宗的發展歷史臚列,明快而明晰,使讀者明白今天的不同教會皆有根有源,多元而合一。
回望過去,必然發現全球教會都蒙上帝的恩手引導:但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上帝帶領四百九十五年前的改革運動,也是祂的旨意,要我們活在一個分別為聖,屬於上帝、持守聖言、遵從使命的教會,以致成為全地人民的祝福,這就是我們迎接二零一七年教會改革運動五百週年時的祝願。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