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濟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就像香港一樣。例如:當地的郵筒像昔日香港的郵筒一樣,都是鮮紅色的,所以斐濟許多的建設和制度,都令我想起香港。
斐濟是一個依靠農業和旅遊業來支撐經濟的開發中國家,是南太平洋的一個島國。早在一百多年前,當地人受英國統治的時候,就曉得利用當地的海洋性熱帶氣候去種植甘蔗,提煉蔗糖。由於當地氣候四季如夏,植物皆自發地生長,海產又豐富,根本不存在饑荒的問題,所以造成斐濟土著美拉尼西亞人不會積極地為生計而勞作。當英國統治斐濟,要發展當地的農作業,如種植咖啡、甘蔗時,他們發現種植甘蔗最具經營效益,於是大量開墾土地種植,卻發現需要大量密集的勞工,而斐濟土著又不擅於辛勤勞動,於是英國殖民政府從印度輸入大量的合約勞工。他們到埔後,在斐濟繁衍,已有三、四代人,現今斐濟全國約有三成人口皆屬這些印度裔勞工的後代,他們刻苦耐勞,除了成功從事甘蔗種植來提煉蔗糖外,還從事很多的專業工作,如醫生、律師、會計,甚至是的士司機。
由於這個海島國家至今主要的經濟命脈是甘蔗種植及提煉蔗糖,所以出口蔗糖成為最大樁的收入。此外,這個國家很奇怪,只有黃糖(蔗糖)而沒有白糖,白糖是把黃糖中的雜質除去,將當中最純淨的甜的白色部分提煉出來。關於這一點,我就有一個有趣的經歷,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有一個斐濟的聖經公會製作部主管,來香港出席由聯合聖經公會主辦的聖經生產製作工作坊,剛巧我在香港,於是邀請他到茶餐廳共晉午餐。席間,他覺得食物不夠鹹,看見桌上的白糖,就以為是鹽,正當他取白糖撒在食物中,我就對他說:「哎,為甚麼你的食物要加糖?」他說:「這些不是糖,是鹽,是白色的。」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在斐濟只有黃糖,從來沒見過白糖,所以他誤以為桌上的白糖是鹽。真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
由這個只有黃糖而沒有白糖的國家衍生的趣事,為我多年的聖經翻譯生涯增添了姿彩。
(附圖為甘蔗,下載自網址:http://en.wikipedia.org/wiki/Sugarcane)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事有趣】
【讀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