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學校對國民教育的定位和貢獻
第 2502 期(2012 年 8 月 5 日) ◎ 教會之聲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香港回歸中國十五年,有以為「人心尚未回歸」,因而大力推動甚麼「國民教育」。事實上香港人從來沒有「民族身分危機」(national identity crisis)這回事,即使是港英殖民地時期,所有中、小學生的手冊必然填寫出生籍貫,香港人自小就知道「香港」只是居住地,而落葉歸根仍是中華大地。而當時的學校亦有相當分量關於中國的教育,小學設「國語科」(今天只叫中文科),而「社會科」亦教授不少關於中國文化和民族風俗的事情。中學則一定開設「國史科」(即後來的中史科),而音樂科亦必然包括「鳳凰花鼓」、「掀起你的蓋頭來」等足以令學生潛移默化心懷祖國的歌曲。
可惜回歸後,上述元素反為日漸淡出,現在的學生手冊已鮮有填寫籍貫,大部分中學亦已沒有教中國歷史,而「中文科」亦已由精緻典雅的國文賞識「降格」為中文書寫的技術訓練,致令學生聞「中」色變的竟是回歸後的課程改革,這可說是香港教育極大的諷刺。
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在香港辦學多年,成績斐然。教會學校一直以來都強調公民教育,認為有需要培養學生對社會和國家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教育局今天提出「德育及國民教育」,教會學校認為不是甚麼新生事物,過去百多年我們都一直在做。但我們必須指出,基督教信仰認為人除了是地上的國民,也同時是天國的國民;人除了要向屬世的國家效忠,更加要向屬天的國度效忠。《主禱文》劈頭的第一句:「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指出天下萬國萬民和一切執政掌權者,都服膺於天父上帝的主權之下。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積極而健康的「國民教育」,須有利於二十一世紀的中華文化復興,並讓學生看到中華文化覆蓋兩岸四地以至環球華人聚居之處。所謂「國民身分認同」必須有這份遠大的視野,才可以聚焦於今天的承擔是發揚中華文化的雅博精神。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百多年來香港的教會學校培養出不少優秀而對中國近代史作出重大貢獻的偉人(如辛亥革命的志士)。面對今天沸沸揚揚的「國教」爭議,教會學校應發揮示範作用,提出全面而可供借鏡的課程方向,俾在迷霧中的人得到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