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道神學院八十週年
 再思神學教育前景


2494 期(2012 年 6 月 1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九三二年,梁貴民牧師(Rev. Arthur G. Lundquist)在廣州河南創辦了播道神學院,發展至今已踏入八十載。為未來有更好發展,播神於五月二十八日舉行「神學教育前景之再思」研討會,播神楊詠嫦院長指學院素來著重釋經講道、牧養和領導三大方向,未來堅守傳統方向,繼續加強以向高處行,訓練適合教會的人才。

  研討會上,香港建道神學院梁家麟院長自言對現實理解深,認為辦神學院要清楚定位,且要具批判性和前瞻性,直言:「教會領袖的需要不等於教會的需要,因為年輕人追求改變;今日的需要不等於明天的需要,因為教會可能被邊緣化。」梁院長續言神學院舉辦信徒課程已非新鮮事,神學院以「高端」名義,扮演教會角色去教導信徒,令教導信息出現重疊,他不諱言:「信徒課程幾乎無一例外,都不過是牧職訓練的普及版,這令教牧與信徒間之差異變得模糊。」

  神學院角色須改變 前往內地培訓人才

  梁院長表示,大中華的崛起令神學院急促轉型,香港亦更走向成為「國內神學培訓基地」,他認為並非好事,反會掏空自己,漸漸失去對本地影響力及教會的參與支持。隨著國內教會逐漸成長,基礎訓練的需求開始能自給自足,香港神學院的角色需要轉變,如可派同工到國內直接授課、提供教學模式等。而高等學位的訓練、華人研究和出版、本地處境的應用神學研究等,均將成為本港神學院對國內補充性研究的所在。

  中國宣道神學院馮兆成院長在過去參與國內培訓過程中發現,農村教會只著重講壇牧養,未能深入會眾生命。國內信徒多對信仰認真,期望將信仰、生活和工作結合,神學處境性較強。中宣過去針對農村同工需求,主力培訓基礎神學、抗衡異端、開闊城市化的視野;針對城市同工需要,舉辦密集課程,加強建立心靈,為其信仰扎根。現時亦在國內設培訓點,以小組模式推出「聆導課程」,日常以錄音檔教學,每月定期派導師赴當地跟進,從知識教學走到生命教育。

  馮院長又分享中宣四年制道學碩士的理念,課程降低首年的學術要求,提供靈命塑造的空間。他坦言構思是向耶穌會和天主教取經,先打穩靈性根基,建立時時醒察自己的生命習慣,才發展學術,他說:「從過去的同學可見,他們能更真實面對自己。」

  教育模式今須轉變 倡效醫學院設實習

  回應時,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窩打老道山福音堂主任蘇穎睿牧師引述美國教會之數據,包括有一半信徒來自5%的教會,餘下95%的教會聚會人數卻不足一百;教牧同工有80%表示因工作忽略家庭、33%婚姻出現問題、30%與異性會友有超友誼之關係、90%認為神學訓練不足夠等。他反問:「這些是個別事件?人的問題?若是制度問題就要想方法解決,這是整個模式的問題。」

  他認為今日神學院需要更專注培訓教牧,更大膽提出建議:「神學院該仿效醫學院負責教導基本知識,然後到teaching church(教學教會)實習三年,針對服事群體、跟著經驗教牧學習牧養信徒,神學院按教會系統作出配合。」

  遠東廣播總幹事盧炳照牧師分享內地教會正面對「能生不能養」的問題,在農村地區甚至出現「講道人」,他們識字就要上台講道,手上有幾篇講章就到各教會講。自一九八二年起,遠東廣播開設的良友聖經學院透過大氣電波為知識水平較低的內地教牧上課,盡微力提供神學教育,提升內地教會質素,至今已有超過一萬二千名學生。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油麻地道真堂堂主任郭文池牧師回應時斥責神學院「搶爛市」,取代主日學角色,開辦普及教育後自圓不夠時間投放在全職學生身上。他更促請神學院聘任教授時要多關注其屬靈生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