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不只關乎上帝、人與自然的關係,更牽涉對空間與時間的認識。赫賽(Abraham Joshua Heschel)有很好描述:
技術文明是人類對空間的征服。這個勝利經常都是藉著犧牲生存的一個不可取代的元素而實現,那個元素就是時間。在技術文明中,我們花時間換取空間。我們主要的目的是提升自己在空間世界中的力量。不過,擁有更多不等於成為更多。我們在空間世界中得到的力量在時間的邊界戛然而止。而時間才是存在的核心。
當習慣以空間來認識生活世界時,人類以為儘量霸佔和控制空間就得享幸福和自由,因為人類以為空間是他們唯一的人生目標。結果是:人類卻將自己和周遭世界物化(這不是必然結果,但現實卻是如此)。我認為人類對自然破壞不只在於缺乏正確地認識自然,更在於人失去對時間的體會,反將自己限制於空間中和當下的時間與空間,失去對「超越」的想像。面對這限制,蓋亞(Gaia)生態理論就是一個嘗試突破人類的限制。就著時間與空間的關係,猶太基督教傳統對安息日的教導與實踐有其重要貢獻。
基本上,安息日屬於時間,而非空間。它以時間決定空間生活,而不是由空間決定時間。第一,安息日不是隨便一個時間,也不是隨時間演變出來的時間,而是上帝決定和賜福的時間。所以,它不屬於人類,而是屬於上帝(出二十8-11)。雖然安息日是神聖時間,但萬物卻被上帝邀請參與這時間,分享上帝的神聖和賜福。第二,安息日所創造的時間帶來生命解放。不但因為在安息日,甚麼工也不要做(對象包括一切人類和牲畜),更因為安息日是紀念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拯救(申五12-15)。不是人類的勞動帶來安息日,而是上帝的拯救讓安息日出現。第三,從時序來看,安息是創造的最後,但查實,它是一切創造的根本,因為沒有以安息作為根本的創造,就只剩下空間活動,沒有「超越」。安息決定創造的內容和方向,而不是創造決定安息。
按以上所說,安息日正挑戰當下只有空間的生活,一種控制式勞動和一種以消費主義包裝的安息,從而回復上帝、人與自然的應有關係。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在現代生活體驗安息日?這是我們共同可以想像的。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尼希米記,以斯拉記」課程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基督教週報》版權所有
地址:九龍聯合道140號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大樓
電話:23374171 · 電郵:info@christianweekl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