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請食飯─
 香港教會的飲食佈道(第一站:銅鑼灣)


2481 期(2012 年 3 月 1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

>

  全港有千多間的基督教會,分佈在各個社區,由不夠一百到近萬會眾都有,大宗派和獨立教會可謂百花齊放,以面積和密度而言,可算是全球一大特色,早期西方教會多以慈惠方式開始接觸本地群眾,「派奶粉」的形象深入民心,在廿一世紀的今天,縱使貧富懸殊嚴重,市民基本生活相對以往富足,教會在社區可生發甚麼功能,實踐作鹽作光的使命呢?

  近年多了一些教會,透過「請食飯」去接觸未信者,在餐桌上以輕鬆的手法分享信仰。同時亦有不少食肆由熱心的基督徒開辦,食品和裝置如何造就客人能夠從一頓飯餐窺見基督信仰呢?

  銅鑼灣特色教會—聖公會聖馬利亞堂

  今期先從銅鑼灣區開始介紹,這區除了名店和美食,原來存有不少信仰群體的足跡和建築,包括民間信仰的天后宮、孔教、錫克教、伊斯蘭教和源自波斯的拜火教等,而一間充滿東方色彩的基督教會—聖公會聖馬利亞堂則成了今次的採訪重點,它於一九一一年成立,位於銅鑼灣大坑道二A號近東院道及銅鑼灣道交界,目前為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的教堂,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記者Donut由鍾嘉樂主任牧師帶領,欣賞教堂的外圍設計。據網上資料,當初聖馬利亞堂所處社區一帶頗為荒涼,及後香港人口有東遷趨勢,加上鄰近小型工業區,信徒日漸增加,到一九二零年會友已達六零零之眾。由於堂址不敷應用,一九三零年杜培義會督(Bishop Charles Ridley Duppuy)發起建堂計畫,並向政府購地六千餘方呎。一九三三年何明華會督(Bishop Ronald Owen Hall)就任第七位會督,翌年委派李求恩牧師為聖馬利亞堂主任,推進建堂工作。由於一九三零年代中國教會力倡教會本地化,故在建堂設計上是採用中國古典建築型制,預算建築費為六萬元,於一九三六年九月一二日動土興建,翌年一二月二三日由何明華、莫壽增兩會督主持開幕大典,於一九四零年一二月二零日舉行三十周年及獻堂禮。

  一九四零年港英政府削去聖堂前面地段,另補後面地段,故聖堂也需增加建築。戰後復元,於一九四九年三月二五日舉行祝聖大典。一九五三年張綠薌牧師就主任職,倡議興辦幼稚園及興建牧師宿舍。翌年黃蒲霖牧師繼任,首先興辦小學,校舍於一九五九年二月竣工;一九六三年籌辦中學,翌年即告落成,使教育工作與傳道工作得以配合,而莫慶堯中學亦已遷往九龍荔枝角海麗村。

  聖馬利亞堂目前已成為香港現存兩座中國文藝復興式教堂之一(另一座是九龍馬頭圍的聖三一座堂)。其建築特色是中西合璧:正面外牆仿照中國宮廷設計,大門前有數十級石階,而建築物內部則採用西方傳統教堂的設計。

  溫馨的免費早餐時段

  以上資料大大增強了筆者對整個禮拜堂的濃厚歷史感,信仰動容處還是來自神與人、人與人彼此有情,原來每次早堂與午堂間,教會特提供了免費早餐時段,讓教友們可在忙碌生活稍作停留,崇拜前後可駐足交流,鍾牧師帶著Donut走進地下禮堂,堂內早已有不少教友聚集團契,一面享受早餐,一面分享,「模式有點像外國園遊會,由於座堂屬教會地方,小朋友可以在外面玩,家長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可以在這裡暢所欲言。」而Donut在好奇心驅使下,走進了預備百多人早餐的絕密場所—大型廚房,裡面服侍是教會一群女性義工,大都屬家庭主婦,但目睹她們預備絕非等閒早餐,似是大菜格局,細問下原來教會每月舉行生日會,讓會友一起吃頓午餐,負責的黃太表示每次需提早一天到街市買(食送),共烹調十個菜式(包括具中國色彩的壽桃包),「我們每個同工分別負責一款菜式,平日她們觀看烹飪節目後,在家試驗成功後,再在這裡煮給團友享用。」在廚房狹小的地方擠滿了一群不計成果默默付出汗水、精神奕奕的女性,愛在嘈雜、熱騰騰的空間內流動......

  基督教禮儀:聖餐與水禮

  聖公會有獨特的崇拜禮儀,「我們盡量保持傳統,每個環節都有其意義,如焚香藉身體語言讓信徒更接近上帝。」鍾牧師分享,這讓Donut大開眼界,「領聖餐時會焚香,跟我返的教會有所不同,並有啟應詩歌、祈禱環節。」鍾牧師表示焚香禮儀源於聖經詩篇一四一篇第二節:「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禱告,如獻晚祭。」煙就象徵著信徒的禱告,達於主前。香港地方雖小,宗派可謂百花齊放,各具特色,信徒可擴闊自己的宗派視野,透過對照,製造動機了解一己宗派的歷史源流;由於Donut還未受水禮,故她在所屬教會未嘗領聖餐,對聖餐與水禮間的關係不太了解,「水禮和聖餐是分不開的,水禮是相信後表示立志跟隨耶穌的具體行動,而聖餐設立是讓信徒藉此思念基督的十架與復活。」鍾牧師解釋道。

  建築採中國風格—本色化的開始

  午堂過後,禮拜堂內更見寧靜,坐下來欣賞堂內獨有的建築風格,「動工建築這座堂是一九三七年,正值西方教會本色化的時期,故風格上帶有濃烈的中國色彩。」據鍾牧師分享,由於禮拜堂是上帝的殿,故座堂頂部採中國宮廷風格,而位處中央的十字架與一般十字架有所不同,「這個十字架模樣取源於唐朝景教,按西安遺跡發掘出來製造,而講台則以中國蓮花模式,象徵著上帝的道能清潔人心。」從外觀上看,綠色瓦片夾著紅磚牆,中西混合模式屹立在銅鑼灣多年,可算是該區一大地標,教堂的門從來都是向外開放的,「聖馬利亞堂每天都是向公眾開放,方便學生、白領或者剛到過附近醫院探病的市民,進來休憩一陣子,希望成為城市中的綠州。」鍾牧師履行了他對教會在地作鹽作光的使命。

  除了聖馬利亞堂,記者Donut還會帶領到區內一間咖啡店,跟咖啡師和老闆對談,從開店理念到追求沖調咖啡等細節上,可倒映出生命上的優次,飲食不只滿足身體需要,還是一面上好的鏡子,讓生命向更高點邁進。

  (讀者如想欣賞上述教會的「食堂」實景,可登入網址 Tvpluz.tv 觀看真証傳播「區區有食堂」的有關節目。)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