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一股熱潮澎湃,勢沒法擋,少說起碼也有大半年,這就隨著日子慢慢地過去,漸漸冷了下來,甚至聲沈影寂。一到靜下來,人們中不少會回想,這期間,動員全城的捐輸,差不多全都有份參與。小販、商肆、攤檔,甚至連提著一具木鞋箱,當街或入舖蹲著替人義擦的「擦鞋仔」,還有街邊擺檔的理髮師也義剪,其餘的商店、「有名氏」、「無名氏」、以甚麼「宅」?甚麼「府」?都一齊參與,可說來個大豐收。
這實是個天文數字,怎樣收集?好像沒有統籌,因為這是一個民間興起的一個運動,也由各個發起的單位,甚至小組個別人士自行處理,如此這般,真能夠百分百「涓滴歸公」的送到前方慰勞官兵嗎?事後纔慢慢揭出不少紕漏來,竟有許多是僅僅己個人,巧立名目,隨時更改的,來個盡入私囊的大有其人。
重光後的香港,看來一切都上了軌道,甚麼事也依法而行。隨著社會進步,各樣的需求也愈多,真像雨後春筍,名堂多不勝數,不敢說他們心思用盡,連天上飛的、海裡潛的,包羅萬有。動員中除了覷準人們的心理,有用老弱的、傷健的、有稚童的、更有些是偽裝傷健的、有些逼人強買的、有披上僧袍、尼袍的方外人士,真是蔚為大觀。
如今差不多每天不分早晚,只要走到街頭,都會發現各式各樣的捐獻,迎面而來捧個小箱,因為預備長期使用,塑膠製的也精緻,向人募捐,留心一看竟然兩、三個機構是不相同的,這簡直是侮辱了真正的義工,也欺騙了那付出的人,此風不可長,更要及時戢止。應該說是「為善不甘後人」,這原是一項美德,但真的能夠做到「為善最樂」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