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缺乏公共向度
 更新使命邁向整全


2481 期(2012 年 3 月 1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鄧紹光博士認為福音不單是靈魂得救,更是落實天國的管理。

  「生活就是一種見證,見證是使命的完成。」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博士為「整全使命」(Integral Mission)訂下定義。整全使命一詞源自西班牙文的「mision integral」,有全面和不能分割的意思,針對傳福音與生命見證兩者不可或缺。

  施達基金會三月三日下午主辦「IM門徒」專題研討會,由鄧紹光博士主講「從神學角度探討整全使命的實踐」,假聖公會聖多馬堂舉行。崇真會救恩堂主任牧師姚健偉牧師、基督教環球伙伴經理及香港多間社企義務顧問尹子信先生、中學老師許靜女士和施達基金會總幹事陳念聰醫生作回應嘉賓,超過五十人參與。

  鄧紹光博士開門見山,鼓勵與會者不要空談「實踐」整全使命,而是「踐行」。他再三強調,三一上帝的創造、拯救和終末使命是:受造世界的終末圓滿完成。拯救沒有創造另外一個世界,而是跟創造的世界一樣。

  「公共性」是鄧博士接續帶出的重要議題。他引用十誡,表明律法關心個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還有個人和個人之間的關係。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群體組成,群體內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公共」的意思。作為教會,不能自足圓滿,將信仰「精神化」或「內在化」,而抽離社區;傳福音和社區關懷同等重要。

  鄧博士續說:「福音不單是靈魂得救,更是落實天國的管理。」教會應重新認識福音,體現上帝國度的生活,不能單看個人與神的關係,還要關懷整個人的生命。他認為,教會若將信仰「個人化」,缺乏公共的向度,只會將「福音」衰減至「靈魂」的精神層面。

  建議方面,鄧博士呼籲信徒重新注視整全的個人生命,乃至生活能回轉,學效耶穌靠著聖靈的能力去愛上帝、愛鄰舍,不限於精神上或靈魂上,且必然涉及鄰舍一切的生活層面。然而,這份愛不是出於外加命令,乃是出於生命的本性;否則使命必然難於踐行,感到作難和異化。

  最後,鄧紹光博士勉勵教會先了解自己身處的社區,以及會友的恩賜、生命和生活,繼而訂立切實可行的計畫,進入社區,讓不一樣的生命,見證和踐行使命。

  整全使命挑戰多 

  認定目標轉化生命

  回應時段,許靜老師笑言:「我愛死你,所以要帶你上教會,釘死在十字架上。」她分享她在第三級別(Band 3)學校執教鞭十九載經歷,以生命影響生命,勇敢地開立學生團契、鼓勵教師祈禱會,充分體現整全使命。最令她感動的是,不是一個壞學生信主,乃是學生全家歸主。許老師總結指,現今青年人雖然物質豐足,但心靈脆弱,十分需要愛。

  姚健偉牧師道出,教會踐行整全使命四大挑戰:認知不足、難以入手、涵蓋範圍大和協調資源。姚認為,只要認定目標,由小做起,將活動討論分出先後,勇敢地做,一樣能夠踐行整全使命。他以行動帶領教會,於二零零二年三月於中西區舉辦嘉年華,讓會眾走進自己的社區。他肯定地說:「他們(市民)不怕我們(教會),我們也不怕他們」。

  尹子信先生來自商界,他形容教會如同商業公司運作,三福出隊,教會講求決志人數,而沒有將對象當成朋友;中秋節佈道會更「一手月餅,一手福音」。尹先生指出,傳福音不是交易物件,而是關心整個人的需要。

  陳念聰醫生提出反對,認為機構往往在獲得資助和福音之間有所妥協。他同時鼓勵,扶貧亦要多作反省,如三福四律是否等如整全福音。他提醒,機構不應強迫發展中的地區,學效已發展的西方模式。所有人需要的不是經濟上的發展(Develop),而是生命上的轉化(Transform)。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