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靜默


2480 期(2012 年 3 月 4 日)
◎ 童話人間 ◎ 林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有朋友說,他是「用腳」思考的,不站起來踱步走走,腦子好像也無法盡情發揮功效,路愈走得多,想得愈明白。上期提過,我是「用寫」思考的,拿著筆,或敲著鍵盤,我才能好好地整理自己的思路,掌握自己的情緒變化,從而瞭解裡面真正的自己。

  平常日子,我說話的「量」不多,靜默的時候多,但我很享受與自己沈沉默「對話」的時刻。除了自己以外,聽我說話最多的應該是家人了。不知是操練太少,缺乏經常說話的機會,還是天生就是一個傾向寡言的人;很多時候,和外人談話之後,經常都有種辭不達意,或是未能暢所欲言的遺憾。

  隨著通訊科技驚人的發展,大大增加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途徑,「說話」亦方便了,可以隨時隨地隨意「揮霍」對話。可是,現代人不斷演進的超時空交流模式,會否漸漸流於「蜻蜓點水」式的交流,削弱「用心對話」的機會?高速而大量的「連線對話」,有沒有真正把人的心拉近?

  我不只一次聽到親友有意無意的調侃:「沒有用WhatsApp的朋友真是麻煩!」「還不用WhatsApp很難與朋友互通消息啊!」我們一家從來沒有追貼各種電子產品與工具的習慣和需要,對於這類調侃和取笑也只是一笑置之;我不是抗拒新科技,而是刻意避免太過方便的交流接觸,恐懼一種為漫不經心的空洞。

  大多數時候,其實我們不用說太多的話。與人作深度的交流,建基於「聆聽」而不是「說話」,可是我們太多人不懂得好好傾聽別人的話,卻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對話充斥著「聲音」,而不是「瞭解」。

  意在言外,「說話」未必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當我們用心傾聽,非言語的部分,對方的舉手投足,掛在臉上的表情,在空氣裡傳遞的氣息,可能才是邁向真正瞭解的關鍵。

  在四周的喧鬧嘈雜,沈默的自我對話令我得著一種自在的從容與安穩,教我慢慢學習說話的專注和節制,為與人作真正的溝通作好準備。

  當然如能遇上一個懂得聆聽與回應的朋友,能令彼此暢所欲言,或在無言中也能洞悉對方的心事,那真是一份恩典的禮物。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