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2458 期(2011 年 10 月 2 日)
◎ 教會之聲 ◎ 蒲錦昌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十月第一主日是普世聖餐主日,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信徒都會相聚在教會裡,藉著聖餐表達我們這個普世的團契。在教會裡,當聖餐舉行的時候,究竟信徒有多瞭解這個「普世」的含義呢?香港是個國際化的城市,有不少異邦的人在香港活動和生活,他們中也許有不少是基督徒,我們的聖餐歡迎他們共享嗎?我們在日常的教會生活中,是否表現出樂意接待遠人和外來者的精神呢?我們體恤離鄉別井、身處異地者的苦況嗎?

  遠離家鄉,前途未卜是自古以來很多人都共有的經驗。在聖經的?事中,由亞當夏娃被逐出樂園,該隱在大地流浪,亞伯蘭離開吾珥,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以色列國、猶大國滅亡被擄,到新約信徒逃避迫害四散,可說例子多不勝數。創世記十六章便記載原來是「外籍傭工」變為亞伯蘭妾侍的埃及人夏甲遭主母撒萊惡待出走,在曠野不知何去何從的經歷。上主的使者問她:「你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她根本答不出她的去向。

  二十世紀末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紀,全球化下的世界表面上看似前所未有的豐裕,但離鄉別井和未明去向卻是愈來愈多人都嘗到的痛苦,不論是外籍傭工、難民、尋求政治庇護者,甚至在自己國家內的「外來人」,中國境內的「農民工」等。

  我聽過一個緬甸克倫族的女士,講述她自出生至今一直為難民之苦。她看上去也有四、五十歲,由母胎中已離別家鄉,飽受磨難。在泰國靠近緬甸的邊境,就有為數十萬以上的克倫族人因逃避戰亂而住在環境惡劣的難民營中,沒有清晰的盼望和方向。在難民營中出生的小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在中國,過億的農民工在城市裡工作,住的地方非常簡陋,沒有充分的社會保障,因為沒有戶籍,孩子也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費教育。因著生存和經濟的考慮,他們離別家鄉,到城裡打工,尋找出路,也飽受思鄉之苦和適應城市生活的煎熬。他們知道自己往哪裡去嗎?他們會有怎樣的未來呢?

  在香港,那些在星期天聚集在中環、維園的外籍傭工,在尖沙嘴重慶大廈徘徊的異鄉人,他們又是否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呢?他們在香港的生活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是受到香港人的接納、冷待或排斥呢?

  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的經驗,讓他們深深的體會作為異鄉人的痛苦,上主也吩咐他們要善待異鄉人(出二十二21),幫助他們發展出善待異鄉人的法律、社會規範(申五14,二十四17-22)。新約也提醒基督徒要善待客旅(來十三2)。上主的使者在曠野尋找夏甲的記載,正好說明上主關心失去家園,流落異鄉、不知去向的人。祂有恩典,有憐憫,也充滿同情心。祂為夏甲帶來希望與未來。

  香港是個由移民組成和繼續有不少人移居的城市,我們有足夠廣闊的胸襟包容外來人嗎?不論短暫停留的遊客,來港升學或工作而逗留較長的外籍人士,甚至移居香港的「新移民」,他們喜歡香港嗎?他們覺得香港人好客嗎?或只是好「遊客」呢?基督徒和教會,又給他們怎樣的感覺呢?我們會從信仰出發,為他們帶來溫暖、盼望和未來嗎?

  請別忘記,他們中間不少人理應在主日的時候和我們一起走進教會,共享聖餐,因為我們都有同一位創造萬物、愛顧人類的上主。

  

蒲錦昌(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