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如何回應盂蘭節俗(上)


2452 期(2011 年 8 月 21 日)
◎ 特稿 ◎ 吳宗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農曆七月中旬,香港各區球場均舉行盂蘭勝會。街頭各處所見都有燒街衣之活動;而電視、電台、網站及報刊等媒體,亦把相關的節俗報道及渲染,將之變成社會的話題(特別自此節日提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以下用問答方式回應圍繞這節日的一些問題。

  

有關盂蘭節這個節俗究竟是怎樣開始的?

  盂蘭節俗稱「鬼節」,其起源大致有兩個版本。佛教的說法:此節日稱之為「盂蘭節」,是源自佛經中盂蘭盆會的傳說。這個法會之目的,據說是要避免冥界中亡靈因罪而受「倒懸」之苦。這傳說是來自佛經中一本稱為《盂蘭盆經》的記載,當中記述了目蓮救母的故事。故事說到佛祖弟子目犍蓮打坐時,藉神通目睹母親因犯禁戒而下墮為餓鬼—其懲罰是甚麼食物到口都會化為火焰。於是佛祖建議於七月中旬以齋菜供奉眾僧,聚眾僧念經救拔的力量來解困。這便是佛教在七月中舉行「盂蘭盆會」之由來。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僧眾功德圓滿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其福報可得百倍。因此佛陀教民眾在此日做「盂蘭盆會」,以所得福報來救拔犯罪先人在陰間倒懸之苦,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那麼道教的鬼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道家的說法則稱鬼節為「中元節」。道教全年的勝會主要分開三次舉行,在正月十五日的稱為「上元」,而七月十五日的稱「中元」,最後十月十五日舉行的稱為「下元」。三個合稱為「三元」。其實這三天是道教神靈中掌管三界的三官(即天官、地官及水官)之相應神誕。在上元節天官誕當日,主要是舉行天官賜福的儀式;而中元節地官誕當天,地官會特赦亡魂之罪,故宜拜祭之以求脫罪,以得超渡;最後是下元節水官誕,當日水官會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很多人將佛教的盂蘭節與道教之中元節相混而談,其實兩者有何異同?

  民間信仰確將兩者混雜起來,但相同的是兩者都建基於一個輪迴轉世的鬼魂世界觀上;但不同的是,兩者都各具特色的祭儀和擺設。純粹佛教的盂蘭節有盂蘭盆會,以僧侶誦經力量來超渡亡魂;但純粹道教的中元節則有普渡法會,由道士作法來普渡眾生(香港盂蘭勝會大部分是取了佛教的概念,但卻以道教的形式進行)。雖然有人說道教是仿效佛教的教義、組織及儀軌,然後將自己建制化而形成,但時至今日,道教已是中國宗教傳統中一個頗具自己特色的宗教。

  

對於盂蘭節俗背後依據之傳說,基督徒該如何回應呢?

  第一,若然整個節俗及其對鬼神世界之預設,都是基於這個傳說的話,那麼記載傳說的這本經之真確性便十分重要了。然而根據學者們之研究,卻認為故事依據之《盂蘭盆經》乃一本偽經(即非佛陀所說的原典),乃佛教為調解與傳統孝道之衝突而偽託佛陀口述而寫成的。若是如此,整個盂蘭節俗背後之教理依據便顯得虛妄了。第二,若然整個節俗乃建基於印度色彩之神話世界觀,而這種世界觀既不合中國本來的民情,亦不近乎現代科學對世界之理解,那麼,會否基督教的世界觀更能夠提供一個合乎情理的解釋呢?

  如照上述看法,盂蘭節的來源其實蘊含著孝道,並與超渡有關。那麼基督徒該怎樣看待這問題?

  整個盂蘭節俗其中一個理念,是希望對去世的親人盡上人子行孝之道,做一點事情。所以作為華人基督徒,我們該就這方面作出回應。中國傳統孝思之表達較著重現世,俗語謂:「生前一粒豆,勝過死後拜豬頭」。故信徒在家要學習行孝,報答親恩。聖經說:「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神面前是可悅納的」(提前五4)。而且我們亦該強調孝敬父母是十誡中唯一帶應許的誡命。舊約聖經如此說:「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申五16)。新約聖經承接著說:「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六2)。

  父母離世後之祭祀,在儒家來說,純粹是報恩精神和孝思表達之儀節,並不認為是對靈體存在之肯定,否則儒家便不會說「祭如在」這句話了。儒家認為「生要事之以禮,死要祭之以禮。」然而點香燭及燒衣紙這舉動已被民間信仰的迷信世界觀污染了(認為陰間像陽間一樣有物質需要,而且亡靈可以吃香燭得力),因此整個祭儀也與傳統儒家的理念顯得不相應。更甚的是這舉動預設了一個多重靈界存在之世界觀。故此祭祀時改作鞠躬和獻花,是更適合傳統中國人之理念。

  死去的親友若已信主,固然不用我們牽掛,但對於先人未聞福音或聽後不信怎辦呢?對於未聽福音的人,《羅馬書》第二章有助解決:「凡沒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滅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審判。原來在神面前,不是聽律法的為義,乃是行律法的稱義。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二12-15)對於聽後不以信心回應的,我們只可以從父母生平之義與良知,成為他們自己的裁斷。聖經說:「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十35)。再者,我們該將這問題交給神,由祂作最終的審判,自己和別人均不宜妄斷,以致徨恐憂慮。

  

有指鬼節中的祭祀是向先人表達敬意,基督徒若抗拒,是否有違孝道並對先人不敬呢?

  

鬼節中的超渡其實又有「私渡」與「普渡」之分。前者是超渡自己的祖先、親人;後者是超渡其他陌生亡靈,包括死於橫禍非命或客死異鄉之遊魂野鬼。其實後者之普渡是在印度輪迴宇宙觀影響下,希冀在地獄仍能有獲救之盼望。從道教喪儀中亦可瞥見:例如「擔幡招魂」、「破地獄門」及「過金銀橋」等儀式,都不外乎希望藉著為亡靈誦經、做法事、點香燭及燒衣紙等舉動,能將鬼魂救拔。但其實這都是人的一廂情願。

  而且農曆七月中無論道教的中元普渡或佛教的盂蘭勝會,主要並非針對祖先的家祭或私渡。因為祖先之祭祀已有生辰死忌、春秋二祭、特別慶典、歲時節期,以至可在晨昏上香的時刻進行,機會良多,不用待七月中才拜祭。七月中祭祀遊魂野鬼或無主孤魂是因為傳說是地官誕(即掌管冥界神靈之誕辰),故鬼門關大開,無家祭的遊魂野鬼或無主孤魂,均可出來接受別人的供奉或普渡來解困。所以這節日本與祭祖無直接關係,不參與並不是對先人不敬,不盡孝道。

  至於有關的祭祀既是為普渡孤苦,那麼基督徒可否參與其事呢?由於這節俗認信和預設了一個滿天神佛、輪迴轉世的世界觀,故也不宜參予。按天主教、東正教或古代東方教會(景教)的傳統,可以彌撒或禮文為亡靈做點儀式;至於改革後的基督新教,其實亦有空間可以代禱形式紀念孤苦,將亡靈交託給上帝來照顧。

  (下期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