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52 期(2011 年 8 月 21 日) ◎ 教會之聲 ◎ 鄭順佳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在儒家而言,人道精神顯於不忍仁之心,孟子以此不忍人之心為仁之端。見無辜者受苦,把不忍人之心附諸行動,正實踐人道精神。在佛家而言,人道精神顯為慈悲心。慈是願給一切眾生安樂,悲是願拔一切眾生痛苦,二者屬一體兩面。在基督教而言,莫過於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這比喻倡議跨越種族的回應,對遭遇災難者施以援手,使自己配作遭災者的鄰舍。
從基督教而論,上帝造人既具個體性,亦具關係性,而且二者彼此相涵,不即不離。人既本體上是關係性的主體存有,或說人性本就是具人性的結構,故互不相識也有著互為鄰舍的關係,因此災難救援是義不容辭的事,既發自內心的催迫,亦屬普世人性的本能。更何況愛鄰舍是貫穿新舊約的「大誡命」呢!
平心而論,絕大部分援助機構都是本著人道精神,為災民提供衣、食、住、行、治病等基本需要。無奈亦有援助機構利用人的憐憫心,趁機歛財。由於不甘被利用,人與人彼此猜疑,容易導至人道精神退隱,甚是可惜。另一方面,文化上的差異、災難當地的官僚作風或貪污舞弊、災區軍閥割據攔阻救援、強盜搶掠救援物資等,皆構成人道救援的障礙,甚或危及救援人員的人身安全,左右救援,無不令人悲嘆。
在現代社會,資訊多經由傳媒傳遞。可惜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圖像年代,饑荒及饑民的畫面,遠不及地震、海嘯、嚴重交通意外、核災難等來得具動感,尤其在陌生的地方如非洲。因此容易被忽略,「見報率」也比較低。可是牽涉的人數卻動輒數以十萬甚至百萬計,更須關注。
在生活節奏異常急促的香港,太多事情在爭取我們的注意力,「每日新聞」名副其實日日新,往往尚未「消化」昨天發生的事,今天又有新的事物登場。除非災難地區與港人有直接關係,傳媒持續報道,否則容易被拋諸腦後,對「鄰舍」的迫切需要善忘。
期盼教會宣講愛鄰舍的信息,包括人道精神的意識,並以具體行動關注和支持救援機構,以及其前線和支援的員工,與他們建立密切關係,視他們為教會的代表,對災民實踐愛鄰舍的精神。同時也審察他們的帳目,確定金錢運用得宜。並鼓勵弟兄姊妹關心和代禱,尤其關注在災區工作生命受威脅的員工。教會亦可鼓勵信徒以義工身分協助,又或作短期體驗,甚或投身其中。
鄭順佳(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