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生不懂傷春


2428 期(2011 年 3 月 6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春夏雨季,向來象徵生機勃勃與活力,但浸會大學社工系的一項調查,發現近九成受訪的中學生卻說,喜歡秋天及冬天;近八成人則指不喜歡酷熱及潮濕天氣,當中更有逾八成女學生,表示不喜歡酷熱。」

《都市日報》25.1.2011

  大學社工系想出了一個挺古怪的研究,就是做問卷調查問中學生喜歡和不喜歡哪個季節,結果是即近九成的被訪中學生說他們喜歡秋季和冬季,而大部分受訪者則說春天和夏天都很討厭。

  香港的天氣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四季未如北國般分明,但也算各有特色:春天潮濕、夏天酷熱、秋天爽朗、冬天寒涼。但因香港位於亞熱帶,四季之中以夏季最漫長,由四月下旬至九月中旬足足五個月都屬炎炎苦夏,至於大部分中學生喜歡的秋冬天,加起來只有四個月左右。

  香港苦夏之頻之常,不單令遊客望而卻步,本地人也漸生厭畏。其實香港夏天之酷熱翳焗,五分是天然,另五分屬人為。這一代中學生大概生不逢時,其成長歲月香港已有人為的熱島效應,一來是家家戶戶都有冷氣機,大部分早晚皆開著,噴出來的熱氣廢氣加劇了戶外的溫度上升;二來是屏風樓和街上的汽車多了很多,也令整個城市熱上加熱。除非你搬到蒲台島或者東坪洲,否則在鬧市中熱起來一日二十四小時都無處可避。

  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夏天並不那麼令人生厭,晚上可以到戶外或者上天台乘涼,走遠一點到海邊更好。記得油麻地避風塘一帶,由今日窩打老道尾果欄至旺角山東街尾,沿著海濱走走,吹來的雖是夾雜著腥味的海風,但總算是涼涼的有降溫作用。如果上到十層八層高的天台,更是涼風習習,足以驅走炎暑。

  至於新一代中學生連春季也不喜歡,說來就有點可惜。香港的春天雖短,有時只得一個半個月,但也有嫵媚嬌艷的一面。暮春三月,萬物欣欣向榮,有云「春色惱人眠不得」,又有說「春日遲遲正好眠」。一方面「眠不得」,另一方面又「正好眠」,此之謂充滿矛盾的「春情」。連近代哲人牟宗三先生在他的《五十自述》中也寫過少年時「傷春」的感觸,就是體會到一份「無著處」的落寞與寂寥。少年十五二十時有過這份傷春的感觸,對其心靈成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只是這一代的香港中學生,慣了家中長開冷氣機抽濕機,對大自然的時節失去了感應的能力,這未嘗不是一件憾事。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語言解碼】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聯會新會堂巡禮】

【家庭醫生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