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偉牧師於分析《二零零九香港教會普查》結果時,在其中一篇《週期「中年」的香港教會》文章指出,根據「生命週期」理論,香港大部分教會已進入「中年」期,單從會眾年齡分佈來看,普查結果顯示四十五歲以上的會眾比率,由零四年佔21.5%增長至零九年的27.2%,另外有39.7%的會眾「經常遇見健康問題」,所以「顯示會眾年齡中年化,身體健康的需要也相應增加。」
事實上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二零一零年出版的《人口推算報告》,二零零九年四十五歲以上人口比率約達37%,那麼會眾的年齡分佈大概也相若,這份報告還推算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人口比率,將會逐年遞增,至二零一九年時為17%,而二零二九年將會是驚人的25%,即是每四個香港人中,就有一個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
原來政府早已有進行以上的人口推算研究,以便制定長遠的人口政策,曾指出人口老化將會帶來福利、醫療開支增加,無可避免會引起資源分配緊張,對年輕的一輩也會帶來壓力,因為撫養比率也會同時上升,即是每個年輕人將要供養多個長者,換言之政府認為長者增加是個問題,等同所謂「負資產」。
教會其實也有同樣看法,普遍均注重「可延續發展」事工,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牧養,長者事工自然不會是教會首要關注的,也不會佔用太多教會資源了。教會事工當然要有先後輕重之分,只是對長者特別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長者缺乏認識,甚至如胡牧師所理解會眾「經常遇見健康問題」,是表示「會眾年齡中年化」(中年人就必定會常遇上健康問題?長者豈不更甚了?)一類的誤解,我們將會失去教會重要的「資產」。
首先,若政府推算的出生率不變、補充人口又沒有重大變化,人口老化是個不爭的事實,長者會眾將會愈來愈多,教會就不可再忽視長者事工,不過長者事工也不一定會爭奪教會資源。政府衛生署也指出長者不一定體弱多病、沒有記性、失去學習能力、以及不再可以貢獻社會;相反許多長者仍「精神奕奕、頭腦靈活、健步如飛」,在社會各階層仍擔當一定角色。同樣教會中的長者信主幾十年,屬靈經歷深厚,而將來的長者也更為知識豐富,事奉經驗比年輕傳道更多,在各式各樣的教會崗位上,都可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自然是不可多得的「資產」了。
當然長者也有其獨特的需要,男性平均壽數比女性低,於是出現較多的寡婦,而分離的傷痛也會引發抑鬱的情緒,環境擠迫再難與子女同住,不多不少也會感到孤單,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需要更多照顧,以及對死亡的身體與心靈的痛苦,都是牧養長者必要認識的,設計長者活動,也要如青少年般多樣化,既要鍛鍊身體延緩衰老,也要提升心靈素質安享晚年,總言之牧養長者也要有創意。
香港號稱為日本以外,世界第二最長壽的地方,長者會眾能否安享晚年,就要看我們如何重視他們了。
麥志成(宣道會藍田堂主任牧師)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