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會聖樂進深課程最後一講
 譚靜芝博士勵信徒自我批判


2407 期(2010 年 10 月 1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聖樂促進組已於九月三十日晚,在聯會教牧中心舉辦聖樂進深課程之「珍寶重尋:聖詩集裡的寶藏」工作坊的最後一次課程,當晚由建道神學院聖樂系主任譚靜芝博士主講「詩集編修綜論」。她分享詩集編修的資源及原則,並鼓勵學員要在詩歌中思考反省,藉詩歌讓個人實踐信仰。

  譚博士首先提到,現今社會乃流行即食文化,教會崇拜與音樂亦深受社會文化影響,在崇拜中,喜歡使用投影器播放歌詞,會眾只能人唱我唱,完全看不見歌詞的音調是高是低。再者,會眾缺乏思考,只是按著領唱者的指示舉手或起舞,信徒機械式地對音樂、環境、樂器氛圍的投入,追求及時感覺。

  講員認為教會牧養方向乃要建立成熟的基督群體,使信徒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因此詩歌不應停留在講述基督的救恩,應提及在主帶領中有否掙扎,要竭力追求真理等。信徒在唱頌詩歌中,需要獨立思考及自我批判,特別對於耳熟能詳的詩歌,不能漫不經心地唱,應思考如何敬拜神,如何把信仰實踐在生活中。

  講員認為應提供整全的信仰,是神學的濃縮版、聖經的立體版,讓信徒在頌唱中,可以彼此勉勵及教導。譚博士認為詩歌能改進人的思維,提升會眾的詞彙及孕育信徒生命。她亦提到詩集的用途要廣,可以延續下去,孕育會眾。編修者思考教會需要怎樣的詩集,要顧及宗教場景,神學內容是否符合神觀、教會觀、末世論等,以及聖歌需要符合老中青各種年齡的信徒。

  提到詩集編修目標宗旨的釐訂,譚博士則認為編修者要考慮新舊詩如何分配,編修者需要有良好英中翻譯的質素及語言能力,擁有足夠神學知識。樂調編配方面,要擴張歌詞,帶詩詞飛升,詩歌結束可否延伸或擴充內容圖畫。譚博士鼓勵牧者及長執可以學習作詞,並在靈修中等候,把日記、靈修日記用作譜曲的材料。

  問答時段,謝任生牧師提及,現今華人教會所唱的詩歌多是英語及拉丁語系的詩歌,信徒似乎被東方主義化了,但從第二角度來看,信徒對東方教會卻很陌生,到底信徒是否忽略了中文的詩歌。譚博士回應,她相信在未來神學研究、教會的語言能力一直在擴展,如果已經在全球化發展的話,人們就沒有那麼排斥、抗拒異文化,就算在台灣或雲南的歌曲,被翻譯成中文,信徒依然忽略了這些歌曲,她認為除了需要語言做橋梁,人也要做橋梁。

  謝牧師又提到,西方的教會太著重理性,東方的教會較相反,信徒應如何平衡理性與感性?譚博士認為不是談論文化本身,而是要進入真道,因真道能讓人懂得平衡。另外,她覺得音樂本身是一種感性及理性同時存在的,完全在乎解說的人,會否把兩樣東西平衡,而不是解釋。信徒基本的知識是需要明白東西方教會及文化的不同,她希望亞洲的音樂及神學都可追上來,對聖詩有更大的貢獻。

譚靜芝博士帶領學員頌唱多首聖詩,深化學員對聖詩的瞭解。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