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憐牧師翻譯「上帝」聖名有根據


2394 期(2010 年 7 月 11 日)
◎ 教會今昔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當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時候,有關舊約的“Elohim”;以及新約的“Theos”,在翻譯的過程上,由於要與中國文化和宗教信仰有所切合和適應,所以在名詞的採用上是非常審慎,和有很大的學理引證。在唐代的景教有譯之為「元尊」、「真主阿羅訶」。在明朝天主教並不採用「神」、「上帝」和「天」,其後譯為「天主」。而馬禮遜牧師到中國從事譯經工作,曾在大英博物館謄抄天主教教士白日昇所翻譯的《四史攸編耶穌基利斯督福音之會編》,因而採用該譯本「神」的用詞,所以及至一八二三年在馬六甲英華書院版的《神天聖書》,都可以稱之為神版聖經。

  米憐牧師(Rev. William Milne見上圖)在正編“The Indo-Chinese Gleaner”(印中搜聞)的時候對The Deity 的用詞的釋譯是有詳細的論述,說明「上帝」一詞最為貼切於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思想。其中列出有九點理由,簡言之:第一,上帝是中國四千年遠古的用詞,是最高統治者。第二,上帝常存超越天上和地上諸神的尊嚴和權威。第三,從中國古書所見,上帝才是人們獻祭的對象。第四,上帝是一位對人施憐憫;但同是一位對暴君和壓迫者發烈怒的上帝。第五,上帝是中國儒、釋、道三教的常用詞,三教佔中國大部分人口。第六,上帝在任何時代均屬被尊敬用詞。第七,上帝一詞,是超越天、上天、皇天、神的含義,不為其他用詞所替代。第八,上帝在中文用詞中不但有自我存在的全然性和合一性,而且對於人們關係是有多樣性的顯現。第九,上帝並非有如天、神存在的客觀的事物,而上帝是超越於物質的客觀存在。

  米憐牧師的主張其後影響麥都思牧師(Rev. Walter Henry Medhurst,見下圖)、郭士立牧師、理雅各牧師的思想主張採用「上帝」用詞的譯經學派。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刊】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