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食物、感情


2371 期(2010 年 1 月 31 日)
◎ 女傳道手記 ◎ 盧美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人喜歡問我:「你在馬來西亞是說甚麼話的?」我說:「我父親的祖籍是福建興化,母親是福建福州,母親嫁過來學了興化話,我們在家都講興化話,但不知道為甚麼我們也都會講福州話;我的家鄉詩巫,人稱『新福州』。上學或去教會,與人交談多數用華語,與長者則用方言。在學校必須學馬來語(馬來西亞的國語)及英語;馬來語與印尼語相通。十多年前因為來港讀書,我才學了粵語。」

  聽見的人無不目瞪口呆,說:「那你豈不是語言天才?」我說:「不好意思,實際上我們那兒每個人都是『天才』,每個人都起碼懂四五種語言。」

  在食物方面,當香港人聽到我不太會吃辣時,喜歡笑說:「不是吧?馬來西亞人不吃辣,你怎麼算是馬來西亞人?」我說:「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我們有各種各樣的食物,而我們家傾向簡單清淡的食物。」

  初到香港時,面對的其中一個衝擊,就是港人稱華語為「國語」,但實況卻與我心中定義的「國語」大不相稱;稱華語為「普通話」,卻是一點也不「通用」。當時我實在是百思不解,常會想:「香港到底是甚麼怪地方啊?」在感情上,也覺得與香港難以契合。

  畢業後回去馬來西亞服事。期間有機會去柬埔寨做短期服事,去到一個家庭,負責人告訴我,該家庭的成員只會說粵語,問我可否以粵語與他們交談及禱告。我很驚訝在離開香港之後還有機會使用粵語,開始對粵語改觀;對香港的情懷,彷佛也在那一刻間,開始有微妙的變化。

  幾年後再來港進修,同學爭相說要與我多說普通話,我反而說要多練習粵語。與多年前相比,無論是文化、經濟、政治等,整個大氣候都改變了。

  那天,與一個來自福州的家庭聚在一起,享受著他們的家鄉小吃,聽著他們腔調的福州話;一句「吃飽飽的」,彷佛出自已逝外婆的叮嚀,我聽了差點兒哭出來。大家來自「不同的福州」,聚集在香港這個「異地」,交換著故鄉的故事;我們的心與情感,在愛的聯繫中,衍生出「四海一家」的融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