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在心裡口難開


2349 期(2009 年 8 月 30 日)
◎ 問道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基督徒父母生下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兒子,十六、七歲發現有這傾向,但又不肯接受輔導,應如何處理?

  

  我得承認,這是個我不知道該怎麼回應的問題。事實上也不只是同性戀,還有自閉、情緒或性格上的缺失,以及打機、賭博、酗酒、吸毒等沈溺性的行為.......這都是為人父母者痛在心裡口難開的困惑。

  作為基督徒的父母,面對孩子有道德出軌或沈溺性的傾向和行為,首先總是會搜索枯腸,看看到底是哪個關節出了錯、或自己在甚麼地方做得不好,以致弄至如此局面。而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人誰無過?我們當然也一定可以查找出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只是事已至此,不論原因是甚麼,都已是無補於事。

  這卻無端令我想起一個家庭,父親早已過身,母親靠賣報紙維生,早出晚歸,根本沒有時間去關心或照顧年幼的兒子。孩子長大,所得到的只不過是最基本的物質供應,談不上有甚麼榜樣、管教和鼓勵。我想,倘若是要學壞的話,他大概是最有條件學壞的了。但出乎所有人的預期,這個孩子卻生性得叫人沒有話說,學業亦從來不需要任何人操心,總是默默地自力更生。我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孩子無須亦不必管教。只是有時一個孩子的本性如何,並不是後天的教養就可以解釋或改變得了。

  我想起了聖經中浪子的比喻。做過父母,方知教養不易。有時,面對一個執迷不悟的浪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義、說之以理,苦口婆心甚至聲淚俱下,甚麼方法都試過了,卻總是彷彿落到無底的深淵幽谷之中,沒有半點回應。這個時候,我們就只有默默交託,並保持一個可以溝通的關係,希望他有日省悟過來的時候,可以有個家讓他歸回。

  不過,你這個問題倒有個值得討論的地方。

  你說「基督徒父母生下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兒子,十六、七歲發現有這傾向」。這個命題似乎早已假設同性戀傾向是與生俱來的,只不過是到十六、七歲才赫然「發現」這個其實一直存在的「潛伏」傾向。

  但是這個立論是用甚麼方法確立的呢?譬如,我們怎麼知道他的同性戀傾向是與生俱來?是到他十六、七歲出現這個問題,才推論他其實自出生以來就有這個傾向?讓我稍稍改變個說法:我們可以說一個人本來就生性好色,只不過到他十八歲弄大五個女孩的肚子,才發現他這個與生俱來並難以自制的傾向嗎?

  當然我們知道有些女孩子生來就跳蹦蹦的有點「男仔頭性格」,有些男生則自小就??腆腆的內向害羞。但無論從醫學或心理學的角度,這些都並不足以確立所謂同性戀的先天性。性格的剛強外向或柔弱內斂,並不是一個顯著或關鍵的性別特徵;而性的活動和「偏好」,則在一個頗大的程度上受後天環境的影響與薰陶。

  反倒從社會學的角度,那些表現有異於一般社會對性別角色期望的人,很容易會受到不必要的嘲弄、歧視甚至排擠,至終甚或將他們逼上梁山,令他們相信自己就是所謂的「同性戀者」。

  這是社會透過標籤作用營造出「客觀現象」的其中一個例子。其實,只要他們拒絕被動地照單全收,這些標籤就無法在他們身上產生約束力。相反,他們若誤信這些標籤就是事實,就容易中了撒但的詭計,落入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網羅。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童話人間】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窩貼家庭】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