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參與社會義務工作─是優化維護親社會行為及規範


2349 期(2009 年 8 月 30 日)
◎ 教會之聲 ◎ 鄺偉衡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正處於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中,青少年的發展問題有惡化的趨勢,如:吸毒嗜藥、濫交上網、暴力打鬥、失學失業,心理失調,家庭凝聚力下降等等。情況令人擔憂,他們成長需要正面的發展和增強面對人生挑戰的能力。為此,政府積極推動「義工運動」,發揮互助精神,關愛社群,以作逆轉劣勢,加強正能量。

  提昇優化數據的願景

  根據社會福利署「義工運動」統計參與義工登記人數截至二OO八年十二月卅一日止為799,559人,分作四個年齡組別:十二歲以下為66,779人,十三歲至廿五歲為352,808人,廿六至五十九歲為272,092人,六十歲以上為107,860人。青少年佔義工總數44.1%,數字顯示青少年參與義工服務是積極的,亦有賴政府努力推動的成果,無論升學或就業都須具備社會參與的經歷,引伸而論,整個社會氛圍都關注青少年的全人發展,也訴求未來的社會棟樑,不單有良好學業成績,也需要有良好的品行,是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

  但以最近政府公布最新人口數字已突破七百萬關口為7,008,300人,其中十五至廿四歲人士為879,200人,比較二零零六年中期人口普查青少年為909,005人為低,表示出生率下降影響,也顯示青少年參與義工偏低不及一半,負面力量相應是強大的拉力,幫助青少年參與維護親社會行為,是最重要的任務和教育,也是優化社會的動力。

  突破個人成長的天空

  據研究顯示,有參與公益活動的青少年會有正面的自我價值觀,提升心靈素質,促進抗逆能力,也較能掌握較多社交技巧和較少參與反社會行為。個人成長是不可與他人分割,從利己走進利他,是互相倚賴共生。不期望得獎勵回報的助人行為,是實踐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走進別人的生活中,才認識自己更多,是加快成長的途徑,是親社會行為的最佳表現。

  盛載範式轉移的機制

  親社會行為是受人際關係的影響,青少年喜歡幫助自己所認識的人,或說,朋輩關係和師生關係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強而有力的決定因素,是生命影響生命最具體的指標。故此,側重「青少年幫助青少年」的計畫,都能成效,朋輩學習與互相砥礪是促進參與公益活動和親社會規範的重要元素。

  紓緩家庭壓力的渠道

  整個生命週期中,家庭和朋友是援助及支持的主要來源,但與家人的關係上卻經常弄至緊張的局面,容易將情緒發洩在他們身上,甚至產生家庭暴力,以致造成許多傷害。透過參與義工服務學習與人相處,幫助別人中學懂體諒,在傷殘人士中學會謙卑和忍耐,與其他家庭比較,就多了解父母的困難。這種親社會規範在尊重中全然受落,紓解心結,以「基督是我家之主」的精神,緊扣著彼此相愛,維護家庭。

  展現教會愛心的見證

  普遍來說:富裕國家的人比貧窮國家的人較少對陌生人給與援助。教會愈中產化,愛心表現愈容易冷漠,牧者應鼓勵信徒走出教會,要以牧養社區為中心,以公益活動關懷社會,凝聚集體見證,彰顯神愛,體會天上有情,人間有愛,流動著愛是永不止息,教會關懷弱勢社群,是最好的表達親社會行為。

  

鄺偉衡(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童話人間】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窩貼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