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都市人對於傳統節日大都不甚了了,媒體不停斷播放的喧鬧賀年音樂有時亦會令新一代覺得老套吃不消,年輕人選擇趁假期旅遊避年亦普遍,奉行「過年如過日」原則的人亦不少,儘管有說法認為農曆新年的傳統源於逃避「年」獸的傳說,其中種種過年習俗亦有迷信之嫌。無論如何,撇除民間習俗當中迷信色彩濃厚的部分,中國人對於農曆新年的重視確實有其獨特的文化意義。
事實上,整年為生計營營役役,年終一家人能夠齊齊整整同桌共膳享受天倫之樂是一份福氣,親友拜年互訪亦可促進感情交流,令人身心暢快。去年內地雪災曾令交通癱瘓,民工為趕及回家團年而在雪地徒步而行的畫面令人動容,當中反映國民對於家人的眷念。此外,百姓在歲首見面互道祝福語彼此問好,長輩向孩童派發紅封包,這些傳統亦有一定正面上進及鼓勵文化承傳的功能,強化中國人身分的歸屬感。
文化這回事頗難捉摸,惟有當失去了才會感覺到其存在及重要。早年與外子在外地留學,經歷沒氣氛的農曆新年令人倍覺淒清;幸有教會長輩願意開放其家庭,邀請留學生一起團年以解鄉愁。自此,農曆新年對個人及家庭就增添了一份獨特的意義。
慶祝農曆新年等傳統節日亦有助家庭儀式的建立。家母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婦女,早年的農村生活對她的成長有深遠的影響,從前每逢農曆新年前的兩星期,家總會忙個不停--大掃除、炸油角、擺放年花、張貼揮春、團年、開年......。我在家中排行最小,在旁邊幫閑參與的機會亦較多。難得母親從不以過年種種繁文縟節為苦差,只憑一個單純的信念:這是代代相傳的家庭傳統,祖母也是如此行,一切是為了家庭的幸福及平安,她就要盡本分把事情辦好。作為家庭的核心人物,母親對於過年的重視及嚴肅態度,為家庭樹立了一些正面的家庭儀式,對孩子起潛移默化的作用,至今大姊總會在百忙中抽空趕製蘿蔔糕、年糕,慷慨地分贈給眾親友享用;老么喜歡種花,更會親自割浸水仙花以迎接新歲;每年家族長幼共聚團年,以及拜年互訪的溫馨場面更屬必不可少。
女兒出生後,家庭教育的責任更具體亦更重大,如何把握傳統節日建立正面的家庭儀式實在值得深思。
今個農曆新年,趁金融海嘯陰霾籠罩全港,大家減省外遊消費之餘,也許正是時候重新思量節日、傳統與家庭儀式的關係,重拾家庭表達關愛、文化承傳的使命。
尹寶珍(註冊社工、維護家庭基金義務同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窩貼家庭】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