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同行


2304 期(2008 年 10 月 19 日)
◎ 窩貼家庭 ◎ 尹寶珍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個汽水廣告,廣告中的兒子回到家中旋即反鎖自己於房內,陶醉於MP3的音樂世界;房外的媽媽卻不停地對孩子說話,年輕人當然聽不進母親的話。由於拍攝手法頗生動有趣,令觀眾容易產生共鳴,留下深刻印象。該廣告其實點出了時下青少年與家長溝通的隔膜:一方在逃避,另一方卻乾著急,在不得要領的情況下就變得歇斯底里,喋喋不休。事實上,不少家長可能也有同感:年輕人好像拒人千里,心事難以觸摸;父母表達關愛的方法未能配合需要,抓得愈緊愈惹起抗拒,反彈愈大。年輕人方面則抱怨父母不明白自己,整天只懂得嘮嘮叨叨。今期「窩貼家庭」請來中國神學研究院輔導科講師蔡譚秀薇女士和她的女兒跟大家分享,說明兩代之間可以透過坦誠對話以化解彼此的矛盾,內容極具參考價值。

  認識蔡太一段日子,她開懷的笑臉令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給學生的印象是一位常存喜樂的好導師、好媽媽,她在處理子女的管教問題上更是游刃有餘,親子關係非常融洽。不料女兒突發的眼疾卻帶來親子關係的衝擊,與家人同行抗逆說易行難,當事人在混亂當中如何能靠著神的恩典站立得住?且聽嘉賓們向大家娓娓道來,她們的見證相信可以成為我們的鼓勵和祝福。

  誠然,每個家庭的處境不同,資源亦各異,以下的觀察及分析,盼望可幫助大家理解面對逆境時,我們常見的反應及心態,以致可以作出較妥善的回應。

  1. 不知所措

  問題初現的時候,當事人通常未能接受現實,心中一片慌忙混亂。種種負面情緒如憂慮、無助、自責、疑惑、憤怒縈繞不去,「為甚麼會這樣?」,「我們疏忽了甚麼?」,「為甚麼沒早些發現?」,「將來誰照顧她?」,等等疑問纏繞心頭。

  2. 過度反應 (over-react)

  儘管蔡太具有輔導員的背景,當她獲悉女兒患病時,跟普通病人家屬一樣,基於母愛和保護孩子的天性,亦會做出一些過度反應的言行,「一口氣給女兒買七把長柄雨傘」就是一例。

  3. 體諒病患的心情

  彤彤的表白,反映她是一位善解人意、滿有愛心的女孩,面對失明的恐懼,她所記掛的是不想爸媽為她操心,擔心父母為了照顧她而疏忽弟弟的需要,甚至忽略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家人的關愛和保護,亦強化她的「無用」感覺,令她更加煩躁不安,愈發想逃避及隱藏自己的困難和需要。事實上,年輕人拒絕家人關愛慰問的時候,多少亦反映他們內心的矛盾情緒。

  4. 獨自承擔重擔

  「我們各自背負重擔,不是不想去一同承擔,而是沈重得不知從何說起。我們大家都用了很多精力去互相保護,禱告和交託也變得空泛無力。」不論是出於善意或軟弱,獨力承擔重擔只會令自己不勝負荷,結果將適得其反。

  5. 坦誠溝通

  「直至我們有勇氣講出內心的想法、感受和爭扎,不再為了保護對方而隱藏負面消息或不愉快感受,彼此之間的張力少了,談話內容深入和自由了。因為掌握得到實況,心也踏實多了,我也慢慢放手去讓彤彤作其他的嘗試。」溝通的積極效用於此表露無遺。

  6. 配偶的支持

  配偶的支持可透過不同方法呈現,蔡太雖曾埋怨配偶不夠關心,然而,「事後回望,誰知在當時沒甚麼可以做的情況下,他的冷靜剛好化解我的混亂。」這樣看,神恩典的奧祕的確超乎我們的理解,信心與舒懷方能孕育屬靈洞見,幫助我們與家人共同面對逆境。

  7. 親情基礎

  子女成長需要空間及指導,深厚的親情更是其中的基礎,然而,不適當的表達有時亦會帶來負面效果,讓「愛」變成負擔。深盼大家可以引以為鑑。

  

尹寶珍(註冊社工、維護家庭基金義務同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